从古希腊开始,雇佣军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就以“战争”和“冒险”为职业,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了。希波战争,城邦制的希腊为了和强大的波斯对抗,掏空口袋拉人头来对付强大的波斯。伯罗奔尼撒战争几乎摧毁了整个希腊世界,无论雅典还是斯巴达都有大量的田地在战争中被毁,而自耕农根本无力恢复生产,只能去当雇佣兵糊口。最后斯巴达人靠着波斯人的钱袋子,搞定了雅典人。到了古罗马时代,雇佣兵依旧活跃,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只作为辅助部队,当异族雇佣兵真正成罗马军队主力时,罗马帝国的丧钟也随之敲响。
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国王是最大的领主,之后层层分封,从显贵的公爵到普通的骑士,不一而足。当时没有常备军制度,要打仗的话只能靠临时征召的封臣或者雇佣兵。而根据封建义务,封臣的服役地域和期限往往有限,对于中世纪的很多好战的君王来说,雇佣兵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国王或者大贵族向国内外的某些特定对象发出征召合同,合同中一般具体规定了人数、佣金以及服役期限等。这些人一般都是有多次战斗经验的低级贵族或者骑士,再由这些骑士们分包与雇佣兵签订合同。
雇佣兵们轻易不会与敌人进行恶战,骑士、乡绅、军士和臣属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发饷的官何时来。只要雇主停发薪水,他们立刻哗变或者转为其敌对一方效力。在这方面最著名的当属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雇佣兵们了,他们打的就是“不流血的战争”。意大利的重骑兵们之间有这样一种默契,其中一方被打落马下之后,就会坐在地上等待被俘。在1495年的福尔诺沃之战中,很多意大利重骑兵被打落马下,于是他们就按照意大利的传统,坐在地上等待被俘。结果法军的步兵根本不了解这一传统,三五成群,屠杀了数百名意大利重骑兵。
瑞士雇佣军在14世纪有了规模,从15世纪起大规模出口欧洲各国。1339年在支援伯尔尼的战争当中瑞士人又和奥地利军交战了。这次战争中瑞士人首次穿着统一的印有瑞士十字的服装并应用了长矛。在劳庇(Laupen)战役中6000名瑞士兵利用山地掩护对围攻劳庇城的12000名奥地利兵发起进攻,迅速击溃了敌人步兵,尔后竖起长矛抵挡三面而来的奥地利骑兵。劳庇战役是瑞士长矛兵的第一次亮相,也是瑞士山民第一次在平地上战胜骑兵。
瑞士人以少胜多的战绩很快传遍欧洲,周边的国家也比较忌惮进入瑞士的山区跟瑞士人作战。于是就有一些国家或领主出钱雇佣瑞士人为他们去打仗。当然,对于非常穷的瑞士人来说,这也是件很有诱惑力的事。瑞士雇佣军出外参战主要还是通过各州政府组织,并不是个人行为,他们只服从于领导(有点像包工头),他们讲原则,不糊弄事,又讲信用,给多少钱干多少事。谁给的钱多为谁卖命。16世纪的黄金时代,瑞士佣兵可以拿到比苏黎世石匠帮工多一倍的月收入。
瑞士人最初的基本装备是8~10 英尺(2.43~3.05米) 的长戟(Halberd,也翻译成斧枪)。在离开山地之后,他们为了对抗“大胆”查理的骑兵冲锋而不得不将它替换成12~15 英尺(3.65~4.57 米)的长矛(Pike), 后期甚至将之延长到了18~20 英尺(5.48~6.09 米)。长矛头上有重斧,背面是一尖铁或钩子,顶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这样的武器能一下子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者击倒马匹,也可以当作短矛来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
瑞士的长枪方阵并不注重于单兵的作战能力,而是更强调在战斗中保持队形,临危不乱。在一支成建制的瑞士军队中,成员大多是同乡,连队里的士兵往往互相认识,一个方阵里的士兵则全都来自同一个州。同乡同村的深厚情谊和长期的共同操练,能使他们快速跟上前排的队列,抵挡住雷霆万钧的骑士冲锋,更能够使他们承受巨大的伤亡而不崩溃。在战斗中,瑞士步兵方阵只需要将自己的长枪放在前一个人的肩上。果敢的进攻精神和高度的纪律性成为了瑞士长矛兵的基本特点。
到了18世纪中期,瑞士帮工人员的月收入已经是佣兵的2到3倍,少部分瑞士佣兵给法国王室打工,主要任务变成了保卫王宫,充当镇压法巴黎平民的打手。瑞士老家各种商业手工业发展很快,就连妇女干纺织工收入也超过佣兵的卖命钱。地位低、工资少的瑞士老乡自然不想外出卖命,而穷得只能卖命的黑森人填补了他们的空缺。1874年的瑞士联邦宪法,终于禁止瑞士向国外派遣雇佣兵的这一数百年的传统。不过,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梵蒂冈教皇卫队。今天的瑞士佣兵只愿意为了信仰,给教皇卖命当保镖,上战场的事情就另请高人吧。
16世纪的黑森-卡塞尔邦国面积约为6.1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小半个安徽省),人口18万左右。森林和山地土壤并不肥沃,可以经常看见冰川期留下的砾石。山间的气候也更恶劣。对于黑森—卡塞尔地方政权来说,雇佣军的培养、训练和抚恤等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产业。对于农村的莽汉和城市里的无产者来说,当雇佣兵可以混一口饭吃,不用变成寒冷秋冬季节里冻死在街道或荒原上的“路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