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刚继承大笔遗产的女富豪在轮船上被枪杀,据说她的未婚夫是她最好朋友的前男友,当时二人也在船上。
1938年,一个年轻人去拜访未来岳父,被人下药之后昏厥,醒来发现准岳父已经在屋内中箭身亡,而房间的金属百叶窗和厚木门完好无损地由内紧锁着,于是年轻人被送上了法庭。
1939年,在英国一座小岛上,发现了10具尸体,死状惨烈又奇特。
同一年,美国有个私家侦探有了点小名气,一位遭到勒索的富豪让他去寻找失踪的女婿,但这人是个倒霉蛋,刚开始调查就撞上了一起杀人案。
那个时候,“黄金时代”气息正浓,菲利普·马洛即将名声大噪,人们每天都能接受到伟大的侦探小说的洗礼,休闲时光完全被这样的剧情填补:戏剧性的谋杀案件,隐秘的线索,追光灯照射在一个嫌疑人身上,而后又转向另一个嫌疑人,最终,天资聪颖的侦探揭开了真相。
那是个杰作频出的年代,而正因此,必有被遮盖了光芒的遗珠。1938年,约翰·迪克森·卡尔的《犹大之窗》诞生的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不怎么起眼的“小案件”。
侦探小说家菲利克斯·雷恩的独子小马蒂被车撞死了,肇事者逃逸。这位极度悲痛的父亲决定复仇,可能是出于作家的习惯抑或是内心苦痛实在没法倾诉,他选择全程记录下策划复仇的过程。
这位复仇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相当缺乏当杀手的资质”,最多只用药杀死过老鼠。但作为一个挺畅销的侦探小说家,他学习过法医学、刑法和警方办案的流程。而策划一起“成功”的谋杀,这些就够了吗?
显然不是,“寻找凶手”比菲利克斯想象的要困难百倍,他去套埃尔德警佐的话,发现警方确实已经调查得足够彻底,发公告、走访、逐一排查,然而依然未有肇事者的蛛丝马迹。
这是尼古拉斯·布莱克的作品《野兽必死》所讲的故事。在当时,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伟大的脑子们编出的华丽案件,对于一桩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能有多大兴趣呢?但当你翻开看到第一句话,就会被吸引。
“我打算杀掉一个人。我不知道他叫什么,住在哪儿,长什么样子。但我会把他揪出来杀掉……”
这就像是你在街上某个角落捡到了这本日记,一打开就呆住了,这样自爆式的发言,有什么理由不往下看呢?
手记体的推理作品,即便在黄金时代也并不新鲜,柯南·道尔就有过尝试,而第一人称叙述也有阿加莎的《罗杰疑案》珠玉在前。被伯克莱的手记体叙述性诡计骗过之后的读者,已经不会轻易掉入陷阱。那《野兽必死》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大胆,还要写这样的东西?
因为他对个人文字能力的绝对自信,并且,他真的很穷。
这是他成为侦探小说家尼古拉斯·布莱克之前,比较突出的两个特质。
他本名叫塞西尔·戴-刘易斯,在英国相当有名气,钦慕者众多,有一次丘吉尔遇到了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感慨这个国家(他们英国)缺少伟人,劳伦斯当时回答:“但我面前的人除外。这个国家有个伟人,他叫塞西尔·戴-刘易斯。”可能这个故事也经过了英国八卦小报的夸大,但证明当时塞西尔的确分量十足(不然谁会写他的八卦呢),不过,不是因为侦探小说家的身份,而是因为诗人。
桂冠诗人、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英国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的父亲……这些称谓都属于塞西尔,但30岁之前的他,只是一个有名无利,收入微薄,为拿不出维修家里房顶的一百英镑愁眉苦脸的新手父亲。贫穷让他开始创作侦探小说(可见当时写侦探小说多么赚钱),1935年,尼古拉斯·布莱克这个名字登上了英国侦探小说文坛,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A Question of Proof,绅士侦探奈杰尔·斯特兰奇韦斯首次登场。3年之后,这个侦探系列故事给尼古拉斯·布莱克带来了足以维系生活的收入,系列的第四部,就是《野兽必死》,也是这一系列中最出名、最有布莱克个人特色的一部。
尼古拉斯·布莱克发挥他纯熟的文字技巧,将最重要的线索隐藏在复仇日记的字里行间。英国侦探俱乐部主席马丁·爱德华兹评论这本书:结构大胆而不同寻常,但这种结构却能极好地与剧情融合。
布莱克笔下的故事一般发生在日常生活背景下,而不是任何一种幻想的逃避现实的世界中,因此经常带有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细节。他善于建构复杂的叙事,并在其中嵌入线索,这一点常常被拿来与约翰·迪克森·卡尔比较,但布莱克的小说几乎没有不可能犯罪的成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与卡尔运用的“调查技巧”有呼应,但绝对不存在任何超自然的气氛。比起“怎么做”,他更关注“为什么做”。这个“为什么”,除了指动机之外,更是一种纯粹的布局层面的“为什么”,所以说,虽然《野兽必死》是一篇并不罕见的笔记推理形式,但这篇笔记并没有记录杀人过程,而是将重心放在主人公以零线索推演凶手的过程,就在他要实施复仇计划之时,笔记结束了。
然后,布莱克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逆转了笔记的核心效用。在一个仅十万字的长篇中编造出如此精湛的语言陷阱,可见布莱克的功力。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尼古拉斯·布莱克作为一名评论家,对阿加莎·克里斯蒂特别有热情,在三十年代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无数次好评。(应该不是纯粹为了稿费吧)
内容简介:小马蒂被车撞死了,肇事者逃逸。马蒂的父亲弗兰克伤心欲绝,他独自去现场调查,锁定了乔治为首要嫌疑人。他决定复仇。
马蒂死后,弗兰克每天都写日记,对车祸的调查、对肇事者的憎恨,以及复仇的计划他全都写了进去。终于,到了实施计划的这一天。弗兰克的计划失败了,然而乔治还是死了。糟糕的是,就因为那本日记,怀疑的矛头全部指向了弗兰克。为了洗脱嫌疑,弗兰克向奈杰尔·斯特兰奇韦斯求助,于是这位名侦探来到了案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