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在这座江南之城的版图中心,滆湖与长荡湖如两颗璀璨明珠,携手相拥,联袂成带。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新征程,当时间的刻度指向2022年,常州行棋布子,以创新之名,向湖生长,拥湖发展。
“事事当争第一流”的常州,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也曾是全国中小城市学习的“工业明星城市”。在新的赶考路上,在城市发展格局面临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关键时刻,如何在城市能级、人口量级、创新核级上突破发展天花板?常州面临重大考验。
大的雄心,必有大的谋略。
面对新一轮“时”与“势”,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国际化智造名城 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作出建设“两湖”创新区的重大决策。
“两湖”是指滆湖与长荡湖。“两湖”创新区以“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为目标,规划总占地面积1485平方公里,聚焦“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三大主题,建设各有侧重、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片区,其中包括八个重点发展的功能组团。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规划设计团队以雄安新区、长三角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样板,高起点谋划这座“未来之城”。
“扁舟夜泛滆湖东、一片清秋月满空”。清代诗人赵翼笔下的滆湖烟波浩渺、水光潋滟。200多年后的今天,“两湖”规划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开启新城建设。
在滆湖塔下片区近岸带,如今已呈现出水清、景美、人悦的“水下森林”自然风光。
2021年,“两湖”所在的洮滆片区,正式获批全国18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之一,也是全省唯一获批项目。今年,武进区又启动滆湖退田环湖二期工程,还将对300万立方米湖体进行清淤。
长荡湖鱼虾多水草丰,作为大自然的信使,鸟类择地而栖,用翅膀标注生态指数。这几年,黑天鹅、黑脸琵鹭、大滨鹬、遗鸥等珍稀鸟类已是这里的常客。
经过十多年系统的生态治理,90平方公里的长荡湖,已完成了从“生产湖”到“生态湖”的蝶变。
“以湖定人”“以湖定地”“以湖定城”“以湖定产”, “两湖”创新区规划从四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共生、城市与湖区共荣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把“两湖”创新区打造为城市新中心,交通走线要以“两湖”为起点、为圆心。
在滆湖上,与沪武高速同向并肩的南沿江城际铁路承东启西,已完成全线贯通,是沪宁通道的第二条城际铁路。它与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共同构成长三角地区向西辐射的高铁大动脉。
而四年前的2018年10月8日,这条铁路正是在金坛宣布开工建设,武进站和金坛站的设立,让“两湖”地区加速迈入“高铁时代”。
在这里,规划设置的常州南站可以实现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的无缝换乘,一个多功能、现代化、智能化的城市“中央车站”加速成形。
城市发展的“雄心”和“抱负”,又岂止局限在“两湖”地区?从“两湖”到全市,常州正跳出地级市思维,布局建设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快速融入全国大交通网络。
6月底,在长江常州段,世界级桥梁工程——常泰长江大桥的轮廓日渐清晰。常泰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也是我国首座集高速公路、铁路、普通公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
常泰大桥是长三角交通中轴枢纽建设的关键工程。其中,常泰铁路建成通车后将成为纵贯江苏中部腹地的通道,北承京津冀,南接杭州都市圈,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
“两湖”创新区是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的关键“轴心”。常泰铁路与南沿江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在这里实现交汇。依托新的交通走廊,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东西呼应上海、南京,北向跨江连接泰州、盐城,南下连系杭州。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半小时抵达周边毗邻地区,常州将从竞合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央。
以交通先行,一个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将从纸上变为现实。
当前,常州正举全市之力、专班推进,以非常之为建设“两湖”创新区,第一批已排出118个项目建设清单,总投资达2500亿元。一座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正在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