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极需要英雄却又永远落空的民族”,看完《平凡英雄》,蓦然想起了香港知名影评人黄爱玲老师评论1991年的内地电影时用的这句话。在当时,内地上映的基本都是《焦裕禄》《开天辟地》《大决战——辽沈战役》《大决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平津战役》《决战之后》等献礼电影,于是“沉甸甸的题材落在沉甸甸的手里,画面上尽是把中国三千年苦难都往脸上挂的男儿汉,能不沉闷!”没想到30年过去了,当我们的国产电影终于肯将镜头从周总理、朱总司令、焦裕禄等高高在上的“文臣武将”们身上转向无数个农民、医生、工人等平凡人物身上时,这种沉闷却始终如一个幽灵,挥之不去。
何谓英雄?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英雄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二是指具有英勇品质的人;三是指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总而言之,“英雄”就是指区别于普通人的具有特殊能力与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因此,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影视剧中,“英雄”,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都应该是个性鲜明、形象独特、具有魅力的存在。可惜的是,在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平凡英雄》中,本应该被塑造成英雄的村民、交警、急诊医生、航空从业人员、骨科专家等平凡人物,最终却沦为了摆拍工具,让普通观众的“英雄期待”再次落空,也就注定了本片在市场和口碑上的双重滑坡。
当然,《平凡英雄》的失败在开场前10分钟似乎就已注定。影片开始是新疆壮美的自然风景和意味不明的歌舞,然后是小男孩在表演中被否定批评,接着是母子吵架与年龄差至少超过12岁的兄弟冲突,再然后才是小男孩在果园中明知危险而不出意外地受伤的场面。在这种流水账式的场景变换中,作为观众只能感知到两点:一是小男孩的意外本可以避免;二是如果小男孩的哥哥是个陌生人,戏剧冲突会更强。但是,本片既没有在开头就让观众对小男孩的意外产生怜悯,也没有让观众紧随小男孩、其母或其哥哥的视点,让这场救援的难度和阻碍看起来更真实。
更难以忍受的是,影片中几乎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讲述小男孩如何上飞机以及上了飞机以后的事,也没有涉及当下最真实的疫情防控等背景,部分场面甚至像是《中国机长》的原版“复刻”,而医生刘锐的纠结与最后的挺身而出,怎么看都是一次自我感动的表演,还不如作为陪衬的空姐在看到断臂时的那一瞬间惊吓与犹疑动人。此外,本片最大的失败还在于,将本来应该是重场戏的接臂手术拍成了莫名其妙的幻想片,医生的专业、职责变成了魔术表演,手术的成功好像是天赐,最有望成为英雄的医生群体最后还是在朦胧的滤镜中变成了一个个虚拟人形,让所谓的致敬变成了虚无的影子。
“在希腊神话中,断臂的象征意义最强,因为手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部分,所以断臂的故事,总是与力量有关。而这一次,人们用爱填补残缺。那条重新‘长’出来的手臂,给了7岁男孩走向未来最大的底气。”这是新闻报道的结尾,记者为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所做的总结。或许,正是这个“爱”字,让电影主创们有了将这个故事进行改编的动力。然而,现实里的爱,确实令人动容;电影中的情,就像观众与银幕的距离,总是漂浮在半空中,谈何感人至深?只希望对电影、对平凡人物还有“爱”的电影人们,从现在开始,能好好学会怎么讲故事、怎么塑造“英雄”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