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电影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十年,电影照进现实,银幕塑造着英雄群像,闪动着凡人微光,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这十年,工业巨制轮番登场,中国电影市场跃居全球首位,一个个票房奇迹,谈笑发生,一次次骄人记录,争相打破,中国电影百舸争流,世界瞩目,这份荣耀背后,是无数个“我”的合力托举。
十年风华,光影流转,人与银幕互相感应,有人离场,有人入局。秉承电影之爱,一起和他们聊聊“我和电影这十年”。
陈一鸣: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放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当时年纪比较小,其实不太懂影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但我已经被影片中那片浩瀚海域与豪华游轮深深吸引,陶醉在钢琴家动听的钢琴声中,这是电影首次对我的艺术启蒙。后来高中选择电影作为高考方向时,又将这部电影找到并看了一遍,再一次的观影,我看到了一个纯净清澈的海上乌托邦,感受到了在平缓旋律中流淌着的爱的乐曲。
正如余华老师所言,每个人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之外都拥有一个虚构世界,很多的情感欲望和想象存放在那里。电影如同闹钟叫醒我们的情感、欲望和想象,电影会让观众在各自的记忆和情感里诞生出另一部电影,不断的启迪我们的人生与电影接触碰撞,人生也不知不觉地丰满宽广了起来。
欧羑泓:小时候第一次对电影有具体的概念,应该是《哈利波特》的系列电影。当时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小说,对银幕里的魔法世界产生了很深刻的向往,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和大人们常看的肥皂剧里不一样的魅力。
陈澄:电影给人带来的影响和书很像,都是潜移默化对人产生改变,不过电影比书看的更快更容易一些。电影能够让我看到更多样的生活,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意识到平常没有察觉到的细节,能让我更容易理解这个世界,我也会从电影里面受到启发,能够更加坚定地做自己。
李思琪: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放学回到家,打开电视机去搜索电影频道,那个时候电影对我的影响是新奇,是烟雨蒙蒙后的晴天。我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看电影的时光,它能够给我带来除了生活以外的欢乐,让我对未来充满幻想与想象。
陈一鸣:最根本的还是对电影的热爱,特别好奇电影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电影为何被称为艺术?电影还有哪些领域是我所不知道的?
其实我真正接触电影的时间很晚,因为家里没有大人喜爱看电影,从小也就没有这样一个爱好。直到上高中的时候,当时看电影成了一件非常普遍新潮的娱乐方式,带着学生证排队买电影票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从此我就成了电影院的常客。
陈澄:因为我从小看电影的时候就很好奇电影背后的拍摄和制作,我喜欢看花絮胜过看正片,以及后来长大之后有一些追星的想法,所以我想从事经常能够接触到明星的工作。但是接触影视类专业之后,反而发现这个专业需要你什么都会,什么都要涉猎,这一点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
潘子昕:坦白说因为我有一个明星梦,我现在还在做梦。但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演员背后的心酸,要付出很多努力,当然我也还在这条路上坚持。
李思琪: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也是为了挑战自己。因为我以前的性格是比较内向,有什么事都会藏起来,不敢于去展现自己,但是通过学习了表演会让我发现,原来人真的是可以产生质变的,对生活更加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态度,更加的朝气蓬勃,所以电影对我的影响也是挺大的,我会更加的热爱电影且好好的生活。
欧羑泓:大一的时候作为主创参与了根据《世说新语》改编成的故事。第一次作为编剧看着自己的剧本变成一部完整的短片,这样的感觉非常奇妙,在剧本和分镜头脚本的转化之间让我对影像的表达更加的精准。
潘子昕:我拍摄过《直到海水退去》《我们的使命》《摩耶人间玉》《那晚十点的事》,还有一些没有上映的作品。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戏骨。整个在片场的时间内,他连手机都没有看过,而且他积极地配合每个不同部门的工作,非常令我敬佩而且值得学习。
李思琪:参演过章明老师执导的都市电影《热汤》,我个人理解这部电影是讲述一个大数据时代下,去理解什么是幸福感?四组人物,既无关联又好似有相同之处。这部电影它很像一壶茶,你得慢慢去细品它,最后明白,幸福是痛苦得到的缓解吗?某种意义上,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所以这部电影非常有意思,也期待大家可以观赏一下。
问:通过在校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实践合作,有没有对这个行业产生更新或更深的认识?
欧羑泓:当然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从前我总是把自己局限在笔头工作当中,害怕去尝试剪辑和摄影等等技术工种,担心在他人面前露怯。但是经过片场的实践,我慢慢地放下了心理包袱,不仅学会了更多的技能,还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构思剧本。同时作为制片人,我也能够更好地去管理剧组。
陈一鸣:因为经历过创作者的身份,所以在观看电影时的角度也有了不同。以前总是以理论者的视角对电影行业进行一些解读,但现在对电影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全面,也会更加的宽容一些,意识到电影不仅是艺术的表达,还是一种产业的运作。它是一种精彩独到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受制于技术和社会因素。
陈澄:影视行业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杰出的专业技能,这些才是在影视行业工作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目标。
李思琪:在校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实践合作至关重要。在校内遇到问题,都可以都得到解决,上课时老师会把最简单,最直接的知识会告诉你,只要你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学,然后再通过实践,你学到的知识特别扎实,哪怕是看似简简单单的吐字发音。
问:谈谈今年你最喜欢的院线电影以及原因?
陈一鸣:我今年最喜欢的院线电影是《人生大事》。在疫情反复的2022年,《人生大事》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希望与鼓舞,《人生大事》通过独到的叙事角度,讲好引发观众共鸣的中国故事,这是它成功破圈的关键。
欧羑泓:我最喜欢的院线电影是《狙击手》,虽然今年可供选择的影片并不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狙击手》仍然是一部佳作。没有狂轰烂炸的大场面,也没有廉价的过度煽情,演员演技都十分在线,在局限的空间内执着于讲一个好故事。
李思琪:今年最喜欢的院线电影是《独行月球》,因为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它是很丰富的,是一部充满希望的科幻片。如果我是小孩、年轻人、老人,我都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它能够让观众看得懂,能够让观众哭笑不得,最重要的是它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爱。
潘子昕:我觉得一定会的。因为电影行业实在是太有魔力了,一旦踏入这个门以后,我觉得未来的人生就离不开“电影”这两个字。
陈澄:未来我会选择从事电影行业,因为电影除了娱乐之外还有一项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去探索社会,探索未来。电影比文章更具象,比小说更立体,能拍出一部好的电影给大家看,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陈一鸣:未来我还是会选择从事电影行业的。目前硕士阶段仍然选择电影作为研究方向,长达7年的电影学习经历,一方面是对电影本身的热爱与执着,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些电影专业莘莘学子的努力,能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电影是一片宽广而神秘的海域,我愿意划着桨,不断地探索勇进,继而拓宽它的边界。
问:你觉得中国青年电影人未来有怎样的机遇和舞台?
陈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和公司给青年代电影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比如说“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这就给青年电影人提供机遇和舞台去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让更多热爱电影的青年人能够有继续拍摄出优秀影视作品的动力。
陈一鸣: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未来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每年都有很多的“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以及电影节、青年影展的举办,这些都是青年电影人崭露头角的舞台。同时观众的观影需求越来越强烈,观影品味也越来越多样,这对青年影人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机会。讲好中国故事,青年电影人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的主力军。
李思琪:我会一直选择电影行业,这也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电影源于生活,源于我们每一位电影爱好者。我也期待以后遇到创作电影的好机会,可以好好诠释它,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