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中国电影,请回答2019!

频道:喜剧电影 日期: 来源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最离谱的是,全网唯二的观众还出来认领了票房——

"我是不小心点错了又退票,扣了5块钱手续费。"

本以为这已经滑天下之大稽,但后来才发现,这才哪儿到哪儿。

后续的电影是什么样的?

预告和海报一出,大家一秒就确定,这简直是毕志飞的《逐梦演艺圈》再世。

几乎同一天上热搜的,是周冬雨在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的这句颁奖词:

"这十年,是中国电影的好时代;在中国,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可能真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她找到了陈凯歌做导演,陈凯歌又找来了西影的同事芦苇做编剧。经李碧华力荐,张国荣加盟其中。

它一举夺得了戛纳金棕榈大奖,这不仅是华语电影第一次获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

那一年,荧幕上的哥哥风华绝代,海风中的巩俐简洁优雅。

他们以敏锐的触觉,在电影中表达对民族、文化、历史的思考。

影片里总是有着大面积的红、黄、蓝、黑,如泼墨般写意的色彩应用,是独特的东方色彩。

除了第五代导演之外,"演而优则导"的姜文也异军突起。

这大概是大陆最好的青春片,也塑造了堪称中国版梦露的女性角色,米兰。

与第五代导演想表达的议题之「大」不同,他将镜头对准了如"小武"这般彷徨的底层边缘人。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

王朔笔下的小市民生活,也被搬上荧幕。

最经典的莫过于张国立、葛优、梁天主演的《顽主》。

影片中,有一幕光怪陆离的时装秀,最是经典。

旗袍马褂、艳丽长裙、京剧戏服、戎马军装都在一个台子上一一呈现,将那个时代的焦灼与迷茫、多彩与疯狂浓缩其中。

新千年之前,虽然叫座的电影不多,但一批满心抱负的电影人,正快速成长,凝聚在一起。

2000年,《花样年华》《一一》《鬼子来了》《卧虎藏龙》四部经典影片在同一年面世。

奥斯卡的颁奖台上,《卧虎藏龙》成为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问鼎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

而另一边的戛纳电影节上,难得一见三部华语影片一齐参展并纷纷获奖的盛况。

红毯上,还留下了梁朝伟一手牵着荧幕情侣张曼玉、一手握着现实爱人刘嘉玲的抓马一幕。

与电影人在国外的风光无限恰恰相反,在国内,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国产电影产量低,好电影少,观众没有观影习惯,即便进了影院,也多半去看惊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

周星驰、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人们只需要在录像带和DVD中,就可以一睹这些港星的风采。

电影院在那时,是个不赚钱的生意。

1997年,冯小刚带着他的冯式喜剧《甲方乙方》,开辟了国内贺岁档的市场。

葛大爷用满口京腔瞎话和混不吝的做派,征服了观众。

《甲方乙方》引发了如火如荼的观影热潮,光是在北京的票房就高达1150万元。

影片最终收获3600万元,跟400多万投资相比,几乎是翻了九倍。

这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上,简直是一个救市奇迹。

之后冯小刚又推出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彻底打开了贺岁档的局面。

2002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问世了。

这部集结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等一众大牌明星的大片,投资高达三千万美元,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国产电影。

除了明星拉动票房,还有《卧虎藏龙》的作曲谭盾和小提琴师帕尔曼、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日本著名美术指导和田惠美、《东方不败》的武术指导程小东。

最后,《英雄》以2.5亿的成绩高居票房榜首,而那时候全年度的票房加起来不到十亿。

港人北上,带来了更工业更标准的运作模式,「大导+明星」的商业模式被彻底打开。

黄金年代,真的到了字面意义上遍地黄金的年代。

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让29岁的宁浩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导演。

而我们熟悉的"铁三角"宁浩-徐峥-黄渤,也就此成立。

随后又带来了《疯狂的赛车》《无人区》《心花路放》等,他们成为了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最吸金的电影组合。

电影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张着,大批民营资本的进驻,使得这块蛋糕的盘子越来越大。

2010年,《阿凡达》引进中国,并斩获14.28亿的票房。

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电影人们也希望能拍出优秀的商业片,在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之余,还有足够的艺术性。

《让子弹飞》也是在这一年横空出世。

这部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一经上映就火成了现象级。

"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台词甚至登上了那年的春晚舞台,虽然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

就算现在,仍有无数影迷在前赴后继分析"让学",每逢热点事件就倒背如流台词。

国产电影发展到了今天,也很难见到比《让子弹飞》生命力更旺盛的存在。

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张,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混乱的现象。

这里庞大的观影市场和需求,使得许多人一猛子扎进这片掘金宝地。

也看到过流量们带着话题度,被资本选中。

只是,那时风光的"电影人",如今都变成某字辈的法制咖了。

北上港人在这期间也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就连王家卫这样的大导都免不了摔个跟头。

但好在还有希望。

混乱之中,有抱负的青年电影人们依旧在努力。

First青年电影展、平遥电影节之类的活动层出不穷,各大影视公司的人才孵化计划、创投计划也比比皆是。

因为最新鲜的社会感受,最新鲜活泼的电影语言,他们最敏感。」

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机遇,更完善的机制。

忻钰坤的《心迷宫》、毕赣的《路边野餐》、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顾晓刚的《春江水暖》......

其中,《我不是药神》更是如同一阵给国产电影的强心剂。

但那两年,这条鄙视链一点一点被瓦解了。

因为我们看到了,曾经的那片荒地,如今蓬勃生机。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这十年,将有可能再次迎来中国电影的时代——

2019年,在中国影史上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无数观众等了4年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终于来了。

其实早在2015年,导演郭帆就宣布了将把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搬上大银幕。

也是那一年,《三体》在全国刮起一阵「科幻元年」风暴。

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电影《三体》黄了,「科幻元年」也成了笑柄。

那颗当初不被看好的"小破球",一飞冲天,冲出国门,冲向世界。

——这句话,终于不再是口号,也不再是一小撮人的自嗨。

那年夏天,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把国漫崛起推向最高潮。

一部成本不到6000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逆天改命的姿态,超越《复联4》,创下50亿的票房奇迹。

沉寂了几十年的「中国学派」,也「睡刃出鞘」。

国漫照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喜爱、加入动画行业,也让所有电影人看到了希望。

都说2020年是"女性元年"——因为《三十而已》的热播,也因为《乘风破浪的姐姐》横空出世。

但2019年,女性题材的作品就已经露出了苗头——

一部《送我上青云》,贡献了如今看来都尺度很大的女性题材电影。

影片中,姚晨饰演的盛男在电影中的一句"我想和你做爱",以及盛男发生关系后的自慰桥段,或许是中国影史上第一次直接呈现女性自慰的形象,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直视女性的性与爱。

这一年,杨荔钠导演的「女性三部曲」的第二部《春潮》出现。

"春风"一起,「她」题材在2020年之后迎来了井喷,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人,我们也开始更全方位地地看到了女性的真实困境与诉求。

不同于以往强泼狗血、乱加疼痛滤镜的「伪青春片」,在这年,一部《少年的你》经由一对少男少女相互救赎的故事,把青春期那些伤口直白地、残酷地撕给我们看,并痛斥了「校园霸凌」这一社会现象。

也在这一年,王小帅用一部极具个人作者风格的《地久天长》,拍出了时代洪流之下,两个家庭因为一场意外,而被迫卷入人生苦痛的故事。

老戏骨王景春和咏梅,也凭借这部影片包揽柏林电影节帝后双雄。

上次华语演员斩获此奖,还是在5年前——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廖凡是影帝。

时隔5年,刁亦男又回来了。

在极具刁亦男风格的暗黑光影镜头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胡歌。

娄烨也罕见地高产,一口气带来两部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兰心大剧院》。

至少在题材和数据上是这样。

这一年,全年票房过亿元的电影88部,总票房则有643亿,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数据。

上帝之手为中国电影按下暂停键——

而原因,你我都知道了——疫情来了。

那时的我们,还未曾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3年后的今天,国漫崛起的口号,也一次次悄无声息地沉入《深海》。

曾常活跃在国际影坛的大导,现如今也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他自嘲,曾经可以频繁地与拉斐尔、阿比察邦等导演合作交流,如今他"变成一个北京朝阳区的居民"。

文牧野拍了一部又一部贺岁片,但都雷声大雨点小。

还有田壮壮,他的电影一部部被埋没在长河里。

电影人无片可拍,影院无片可放。

此前,一位前影院负责人宣布关闭电影院。他走到影院里,拿起了刀子,一下一下,把幕布划拉得稀烂。

看到这一幕,我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的一个场景——蝶衣心如死灰,亲手烧毁自己珍藏的戏服。

虞姬死了,蝶衣也死了,一切皆化成了灰烬。

关键词:让子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