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2海派今潮艺术季——“自定艺·年轻力”舞台在上海虹口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拉开帷幕。艺术季以“海派今潮 上海节·气”为主轴,沿着立冬、小雪、大雪三大节气,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带来跨时空艺术连线、艺术在现场、艺术沙龙、实验艺术展等多个板块交叠的8场演出与展览活动,涵盖国风民乐、流行音乐、现代舞、戏曲等多种活动。
艺术季首场活动艺术沙龙,以“传统哲学的艺术表达”为主题,邀请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首位华人首席、舞剧《白蛇》艺术总监谭元元,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亚彬舞影工作室艺术总监王亚彬,《处女作》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硕士陈凤华,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傅希如,崇邦集团总裁及常务董事郑秉泽等众多文化名人、商界精英一起展开探讨。
来到今潮8弄,谭元元像回家一般。她出生在虹口,在这里读小学,外公骑车带着她玩的画面记忆犹新。谭元元刚在上海大剧院完成原创舞剧《白蛇》首演,该剧将芭蕾舞、中国民族舞、古典舞融为一体,音乐兼具中国民乐、西方交响乐等元素,探索东方美学新境界。
回顾谭元元的艺术历程,她把《白蛇》作为艺术生涯中的第四个里程碑,前三个是《天鹅湖》《吉塞尔》和《小美人鱼》。当一个行当做到天花板,接下来怎么做是困扰很多艺术家的共同问题,谭元元将注意力放在内心追求,选择她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不断追问还有什么能让她实现突破。《白蛇》就是她两年多来念念不忘,一直想做的事情。她对能够召集到顶级艺术家们共襄盛举感到高兴。
王亚彬在上海推出新舞剧《海上夫人》。她自言受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很多帮助,代表作之一《青衣》是2015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剧目,作品改编自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筱燕秋追求梦想的故事,探讨生命该如何寄托。创作团队加入法国、英国和波兰的艺术家们。《青衣》从上海出发走向世界,演出超过120场。这次,王亚彬又带着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委约作品《海上夫人》来到上海。该剧根据易卜生同名戏剧改编,通过女主角视角站在当下回溯和安置她的记忆,同时也向未来做探索和展望。王亚彬认为,透过这些不同的题材和故事,可以将其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从几年前的《青衣》到如今的《海上夫人》,都在实现王亚彬的创作原则——以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中国元素呈现世界故事。王亚彬与谭元元不谋而合,“所有的创造都离不开突破和融合,作为中国艺术家,依靠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有能力和眼光去诠释世界的故事,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国艺术家艺术诠释能力,做到更好的沟通”。
京剧名家傅希如、艺术家陈凤华的探索与实践
从《哈姆雷特》王子到伟人周恩来,从戏剧大师梅兰芳到家喻户晓的杨子荣,再到《七侠五义》白玉堂等,饰演过众多角色的京剧名家傅希如表示,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对于他,是特别有意义的。二十年来,傅希如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在舞台上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在舞台下努力地培养更年轻和更广大的观众群体。
“辛苦之余也有欣慰。我以前看剧场里的观众,左看白发苍苍,右看苍苍白发。现在剧场观众构成,六成以上是年轻人。”傅希如认为,行业振兴就是他个人的振兴,“只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戏曲,我所做的努力才有更多的人看到。每次我开讲座、普及京剧、主持一台节目,哪怕台下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喜欢上京剧或走进剧场,我都非常开心。我为我的职业自豪,也为我所做的事情而骄傲。”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艺术家陈凤华原创作品展《处女作》在今潮8弄举行,展出他记录川湘云贵藏桂等地老人创作人生第一幅作品的情形,引发更多人对艺术形态的关注与探讨。展览还邀请市民共同参与合作艺术实验并创作《我们的第一个作品》。
陈凤华学画画出身,“艺术家只是一种职业,与环卫工人、老师这些职业都是一样的”。他在看艺术史时,非常认同一个观念:人人都是艺术家。当艺术品、创作者和观众三者关系建立起来的时候,整个艺术创作才算完成。他秉承着这样的理念,结合小时候农村生活经历,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让一些从来没有进行过艺术创作的人进行创作,那会是什么样?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让爷爷画一幅画。爷爷一开始非常拒绝,理由是他从来没画过,这是知识分子做的事情,不是他能够做的。陈凤华诓爷爷说,这是研究生的作业,要不然自己就毕不了业,爷爷才去尝试。
“爷爷创作的画非常有趣,他从来没有拿过画笔,但是他能够描绘最熟悉的山上种的树,技法笨拙,没有太多造型的概念,他很大胆地用他认为对的颜色描绘它。”陈凤华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这是爷爷的处女作。”于是他产生了进一步的想法:如果让更多老人进行创作,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呈现呢?2018年,陈凤华从湖南出发,到四川、重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找了很多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的老人,让他们用冲动完成第一幅作品,就有了《处女作》展览。陈凤华还用短片记录老人们平时的生活状态、画画状态,听他们讲故事,“透过他们的作品,再结合短片,能够让观众对整个创作过程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
漫步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与武进路交界的今潮8弄,在这一片区的八条弄堂里,分布着60幢石库门房子和八幢独立建筑。今潮8弄所在的四川北路区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发端之地,鲁迅、瞿秋白、丁玲等均曾生活和活动于此。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第一次电影放映都在此发生,中国第一所融合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在此诞生,相距不远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今“1925书局”)还是鲁迅常来买书和领取稿费的地方。百年前的这里,本身就是文商旅融合碰撞的场域。
今潮8弄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又将今天的生活潮流注入其中。今潮8弄正在打造集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创集市、社区活动、学术交流、艺品展销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艺术体验场。“弄堂就是舞台,是承载艺术的容器。”崇邦集团总裁郑秉泽认为,所有的物理空间都是可以进行艺术表现的地方,活动也不再拘泥于线下,而是通过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沉浸式体验,“期望上海的年轻人能够全情投入、融合、参与、支持这里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
郑秉泽认为自己与艺术家有共同之处,“我们都是爱美的人,爱美是人的天性。文化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明年是崇邦集团成立20周年,郑秉泽认为,延续经典,文化艺术在未来也将不断数字化,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互动。他希望,以今潮8弄为平台,能够为艺术家打造一个发展的平台。
今潮8弄在“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等理念下,进一步将艺术元素注入弄堂。66幢老建筑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处处氤氲文化和艺术的气息,交错其中的8条弄堂被打造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弄堂演艺新空间,“嵌”于市民生活中。作为2021年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携手今潮8弄推出的品牌活动,2022海派今潮艺术季再次把“惠民大餐”搬到虹口,通过讲中国故事、唱中国声音、展中国形象,展现海派文化融合东西精粹的跨界之美。舞台品牌“自定艺·年轻力”,将艺术节中心“自定艺”理念与今潮8弄“海派今潮IN·SHANGHAI”概念创新糅合,用高质量的潮流文化吸引年轻人,利用艺术节原有的青年艺术人才资源,搭建一个吸引、扶持年轻艺术人才创作与成长的平台。
在今潮8弄,美妙的艺术生活无处不在
2022海派今潮艺术季在今潮8弄优秀历史建筑“三联排”前呈现两场音乐盛会。11月26日的“今潮「舞」步「声」”,评弹名家高博文与青年歌唱家徐平安首次跨界合作经典名曲《茉莉花》。以色列小提琴家施洛莫·敏茨与知名舞蹈工作室D.LAB DANCE跨时空对话,云端共演《爱的忧伤》与《爱的喜悦》,呈现一场全球连线互动的“同台”。这次久违的国际演出“现场”,既是此次活动最大亮点之一,也为当下拓宽国际文化交流演出模式提供范本。国风民乐在新时代语境下也将以创新方式表达。古凡乐团带来由咪咕视频提供技术支持的《节气风物志》,带观众在旋律与光影中沉浸式感受季节变化。11月27日,口碑综艺《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选手罗景文、李雅、刘珂带来遇见“好声音”音乐会,让穿越历史的老建筑华丽“变身”。
艺术季还打破演出空间壁垒,11月19日、20日、26日,在老弄堂上演别具一格的“艺术在现场”:“以戏会友”戏曲现场、治愈系即兴舞蹈、国风民乐快闪SHOW。3场演出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样式,不局限于传统的观演方式,市民可以循着戏曲的旋律、舞者的足迹、民乐的声响,欣赏建筑,漫步弄堂,获得一份独特的艺术体验。“文化弄堂演艺新空间”秉承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能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的海派文化新场域。
11月12日至12月4日,今潮8弄在北广场演艺新空间举行充满世界风的主题集市与快闪,在有戏堂演艺新空间举行分享会与工作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艺葭文化中心、恪理画廊、印物所、礼坊等文创空间也正在推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展览。
艺术季由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指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崇邦集团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与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