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空调之外,用户在电冰箱、电视机、门锁、水管等维修上,也都曾遇到类似问题。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2年上半年,投诉量排名第一的就是售后服务问题,占比为33.84%;在服务大类中,生活社会服务类投诉量排名第一,商品大类中,排名前二的分别是日用商品和家用电子电器。可见,消费者苦家庭维修久矣。
互联网发展至今,我们的生活习惯早已被重塑,当年轻一代吃饭习惯了美团外卖,出门习惯了滴滴,玩耍习惯了大众点评,有一天,家里的东西突然坏掉,却好像有些踌躇:哪里有靠谱的上门师傅可以叫,在线等,挺急的!
相对低频的家庭维修市场,也在彼时被唤醒。庞大的电器基数为家庭维修行业描绘出辽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中国家庭服务总支出在2025年将超过2万亿。
可是,相比打车、外卖等领域的一路狂奔,家庭维修的“互联网+”走得艰难很多。长久以来,我国家庭维修普遍存在“散、乱、小”的特点,市场主体以个体户“游击队”居多。要整合这样一个市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问题纷繁复杂,首当其冲的便是:家庭维修行业的柔性供应链如何标准化。
家庭维修动辄涵盖上百个项目,每个订单背后都是用户不同的需求。面对海量需求,如何准确、快速地派单给合适的师傅,让师傅做出精准判断,再及时联系用户,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那之后,是提供优质的上门服务。核心在于管理庞大的维修师傅群体,他们大多存在学历不高、技能不高、服务意识不高的问题,企业需要苦练内功,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培训和管理模式。
不难看出,家庭维修行业要求的是一条既标准化又个性化的柔性供应链,且链条极长。其中,标准化和个性化代表的规模与精细,天然存在冲突,导致这个万亿市场至今难以跑出一家上市公司。
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啄木鸟家庭维修,其在2014年便开启了大数据智能化的步伐: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此后每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上千万,打造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化系统,研发智能分单、上门全流程监控、ERP结算、TQS服务质量体系等,让家庭维修各环节都可控、可查。
以安装液晶电视为例,2000年前后,安装一台平板电视机,厂家付给维修点的安装费平均为200元。而按照当前小米电视公开的安装费用标准:根据尺寸和安装方式不同,价格在80-300元之间。这就意味着,过去20年间,安装师傅们的收入基本还停在原地。
因为过去40年,家庭维修行业一直存在售前售后的结构性问题,整个行业重售前,轻售后;家电厂商连年的价格战,一方面是暴跌的售价,另一方面是高企的人工成本,二者的背道而驰必然导致维修的价值缺失,如此便易引发行业怪象。
西安某品牌家电售后服务点接到一个洗衣机漏水维修订单,维修员小李上门检查发现只是排水管破损,却告知用户需要更换滚筒。实际操作时,小李仅仅偷换排水管,并未换滚筒,却向用户收取了465元维修费(换排水管只需40元),小李由此赚取200多元提成。
有业内人士向36氪说明,偏差主要出在双方对维修价值的认知上。比如,越成熟的师傅,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效率越高,但用户很容易把维修时长和服务价格挂钩,看成正比,认为师傅几分钟内搞定与收费价格不符;以及,师傅找出故障后有用户觉得自己也能修,就对价格提出了质疑,这是普通用户判断与专业维修经验之间的落差;此外行业内还存在一些隐性的服务价值,如高空作业、酷暑作业等包含的难度和风险,往往容易被用户忽视。
啄木鸟家庭维修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订单系统接到用户需求后,能够通过大数据匹配,自动分单到对应的城市,智能筛选满足用户需求的优秀工程师,并派单。与打车平台的派单逻辑类似:信誉好、技术好、响应快的修理师傅,就能得到更多倾斜。
家庭维修,贵还是不贵?本质上是技术服务标准的争议,随着平台让用户更好地认知维修师傅的素养和技能,培养出用户为“价值”买单的意识,这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是,电器配件的通用性差、种类太过庞杂,加之维修工程师获取配件的渠道和能力差异,一些零件的购买成本难以核定;二是,一些维修项目计价标准本身不尽合理,比如给空调添加制冷剂,目前大多数品牌售后根据不同产品规格按次收费,而不管具体加多少;三是,由于行业特性,在师傅上门对电器详细检修之前,维修师傅和用户一样都不能准确知道最终的价格,但用户对维修费用的预期往往以平台最初报价为依据,使得消费者体验容易受最终费用影响,产生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