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85岁的小媳妇和101岁的婆婆同室生活六十载

频道:现代言情小说 日期: 来源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85岁的小媳妇和101岁的婆婆同室生活六十载

前几天,听杜大哥和嫂子说,他们的邻居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儿媳妇伺候一百多岁的婆婆的事情后,就产生了想采访她们的想法,一直没有成行。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我和老吴特意前来采访。

在杜大哥夫妇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位百岁老人的家里。已经八十五岁的马文先老人正给一百多岁的婆婆做饭,已经101岁的马照美老人坐在沙发上抽烟,看见我们进来,她先给两位男同志让烟抽。

看着这位百岁老人健康的体魄,再看看她手里的烟,感觉抽烟有害健康这话对她老人家来说好像没大说服力。杜大哥说老人家平时自己卷旱烟抽,烟卷都是留给客人或者路过的人抽的,因为老人家喜欢在门口的椅子上晒太阳,有抽烟的人经过她都喜欢把烟卷让给他们抽。杜大嫂跟我说,老人家门口是我们这些邻居玩耍的地方,没事我们就爱跟老人家说说话,聊聊天。

此时八十五岁的马文先老人做好了饭端给婆婆吃,自己很知足地说,俺娘身子好,不用伺候,把饭做好了自己吃就是。俺娘的胃口特别好,一天三顿饭,怪急呢,不能晚一点儿。晚上都还吃上一个大馒头,再喝一碗稀饭,青菜什么的都得吃点。

我听着老人家的饭量,吃惊她有超强的消化能力。马文先老人高兴地说,俺娘别看一百多了,身体比我好,去检查身体的时候她血糖什么的都不高,我反而血糖高,心脏也不是很好呢,前几天还住了几天院。

我看着马文先老人都八十五岁了,皮肤依然白皙干净,看上去还很好看。我问马文先大娘,您早上几点起床啊?大娘说,我六点就得起床,做好饭,俺娘七点就得吃早饭,俺娘喜欢吃面条荷包鸡蛋,早晨一般都是吃这个,中午有时候蒸馒头包子炒点青菜,晚上再做点稀饭掺和着。

我和俺娘一个屋吃饭一个屋睡觉整整六十年了。

马文先大娘的话我没听懂,以为她是把一块生活说成了一个屋。杜大嫂跟我说,她从结婚就跟婆婆一个屋住,一个屋吃饭,就没分开过。

我吃惊地看着老人家,两位老人家身体虽然都很好,但耳朵都聋了,说话得大声喊,不然听不见。马文先老人说,俺娘就生了一个孩子,我们就一直住一块。我们家是圈里蒿子村的,小孩怕我们年纪大了离他们远了不放心,就把我们都接城里来了,您看看还给俺买了楼房,冬暖夏凉的,这不是,怕我们年纪大了不放心,按上了监控,他们上班的时候也能看见我和俺娘好不好。有时候我们俩出去晒晒太阳,他们从监控里看不见我们了就撒急,这不又买了个老年手机,把电话声音调到最大,我就能听见了。年纪大了,让小孩操心啊。哈哈这不,门口里,厕所里都给俺按上了扶手,走路的时候抓着扶手牢稳点,小孩就怕我们走不稳摔倒了。

我这才看见了门口上方的监控和门边墙上按的不锈钢扶手,感叹老人家的儿孙如此孝顺,想得周到,做得细致。

看着和善的马文先老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谁没年轻过?谁又不希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听着马文先老人说俺娘年轻的时候脾气怪急,我就让着她点,娘俩一块生活了六十年了,没红过脸(没吵过架的意思)。

我听到这里感动得有些想哭,常言说婆媳是冤家,看看这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六十年的两位老人,一直是儿媳妇伺候婆婆,儿媳妇一口一个娘叫着,亲的比自己亲娘还亲的样子,满脸笑容,没有一点嫌弃的样子。

101岁的马照美老人因为耳聋的更厉害些,笑笑算是回应了我们的采访。

此时马文先的大女儿给老人送包子过来,正好跟我们仔细地聊了起来。

她说,俺父亲是六十年代的师范生,为了照顾老人才回了圈里教学的,不然就留沂水城了。俺父亲在圈里乡初中担任校长多年,他老人家教育我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俺姊妹四人都一直按他老人家的要求做人做事。

俺爷爷叫程瑞连,抗战时期就入了党,是村里老党员、支部书记,帮着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筹措军粮,组织村里人支前,动员年轻人参军。俺奶奶是1947年入的党,担任了村妇女主任,爷爷和奶奶都是党员又都是村干部,爷爷带着村里人干支前工作,奶奶就在村里组织妇女做军鞋、碾军粮,烙煎饼,有时候都一个晚上不合眼。俺奶奶一直为自己是建国前老党员感到自豪,她八十多岁的时候村支部里只要组织党员学习,她都是第一个赶到村委。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带领妇女在生产队劳动,一直干到八十年代才退下来,一辈子风风火火的,可能干了。从我记事起俺爷爷奶奶都是又能干又不计较得失的人。俺娘自己姊妹多,她是家里老大,下面的弟弟妹妹都是俺娘一手带大的。哎,俺娘这个人啊,小时候照顾弟弟妹妹,连一顿安稳饭也没吃上过。

结婚了,俺爷爷奶奶就俺父亲这一个孩子,不分家还在一起过,一个屋住着,俺娘说,她连单独和俺父亲吃一顿饭的功夫也没享受过,一辈子就是伺候老的,伺候小的。这都八十多了还靠她伺候俺奶奶,从来不抱怨,都是说有您奶奶在,俺就还是个小媳妇。到现在她有好东西都不知道自己吃,好东西先给俺奶奶吃,再给我们留着,到现在还这样,我说你现在不用这样了,大家生活都富裕了不缺好东西吃了,俺娘已经养成习惯了,好东西留给这个留给那个,就是不知道自己吃。

我听到这里眼睛湿润了,为世间有这么善良的老人感动,不是亲眼见,亲耳听,真不相信世间还有这样的好儿媳妇。说实话,101岁的马照美奶奶看上去比较严肃,八十五岁的马文先老人一看就是个和善的老人,一脸慈祥和善的笑容,口头禅就是您都怎么好啊……

马文先的大女儿说,俺奶奶别看一百多岁了,还能自己引针线,前几年还给我们纳鞋垫子。俺娘的活计更好,从小在家里学会了做针线活,烙煎饼做面食,做出的针线活谁见了谁夸奖,一个冬天她能做十几双棉鞋,家人里身上、脚上穿的都是她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此时杜大哥插话说,那天我走您娘门口,还引针线补袜子呢。唉,老人家一辈子节约惯了,不让她缝缝补补她不听,什么都是自己做,能不让我们操心就不让我们操心。俺娘前天还说,我不如你奶奶,她一百多了,引针线还好样,我引针线引不上了。

此时的马文先老人指着杜大哥,他才是个好人来,您都怎么好啊……

在老人家的眼里,谁谁都是好人,她夸赞着杜大哥家夫妇,夸赞着左邻右舍,唯独没说自己一点儿好。还直往自己身上找毛病。明明屋子打扫得很干净,还说家里邋遢不会收拾。说实话,一般老人的家里,会有一些邋遢或者异味的,可是在马文先老人家里看不见一点儿尘埃,虽然住一楼,空气很好,很干净,临走的时候,我和杜大嫂跟两位老人家在她们家门口的排椅上合影留念。

作为女人,自问自己做不到马文先老人这样精心伺候婆婆六十多年,也做不到和婆婆同一个房间吃住六十多年。这两个同姓的婆媳,丈夫都是七十多岁去世的,她们俩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长,马文先老人还对婆婆马照美这么娘啊娘的叫着哄着顺着,没抱怨,没埋怨,心甘情愿的伺候着,即便自己身体不舒服,她还是把伺候婆婆的事放到第一位。

马文先老人生育了二个儿子两个女儿,都非常孝顺,大女儿退休后为了照顾两个老人方便些,在老人家附近租了房子住。其他几个孩子不是你来就是我往的往两位老人家里跑。杜大哥说,她们家的孩子个个孝顺,这还不是他们有个好娘,才教育出了这么些好儿女啊,老百姓有句话,老猫房上睡,一辈学一辈。孩子孝顺不孝顺全看长辈做得怎么样。

我听了杜大哥的话觉得很对,临走,马文先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还是那句口头禅:您都怎么好啊!我含泪说了句:您才是最好最美最孝顺的儿媳妇啊!我们都得向您学习!可惜老人家听不见,只是一个劲地留我们吃饭。

离开善良热情的老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好儿媳我写出来供大家阅读学习。都说婆媳是冤家,看看马文先和马照美这两个老人家,我想大家就不会这样认为了。能走进一个家门,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是多深的缘分啊,得好好珍惜才是。

关键词: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