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唐朝诡事录##必追古装偶像剧#《唐朝诡事录》里,“斜封官”的说法多次出现。例如鼍神案的宁湖州刺史李鹬、苏无名调任的洛州长史,都是“斜封官”。
就是未经过正式程序封授任命的官员。不讲能力、资历,只需花钱托关系就可以当官。
大唐已开始通过科举入仕的方式选拔、任用官员,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多项制度堪称古代的典范,很多国家都在学习,怎么会出现“斜封官”这样的丑恶现象呢?
唐朝的政治制度,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中对于官吏的任命,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一般必须通过中央权力机构中书省、中央审议机构门下省对任官的考察、审核。
正如《唐朝诡事录》大结局的剧集里卢凌风所说的:表面越是花团锦簇,它的阴影便越发深幽难测。
于是,一些未经过正式程序的人,便获得了封授任命。
• 最后,由吏部出具“告身”(即身份证明)、中书省颁发“敕碟”(即任命状),是用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作为官员任命、上任的凭证。
而这些未走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在任命流程上自然有特殊之处:
• 它的任命状,是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也即不是堂堂正正地走流程,是“走后门”。
• 它的任命状,不是正封而是斜封的;上面所写的“敕”字,不是用朱笔而是用墨笔写的。这样做也便于内部档案区分。
于是,朝野便把这类官员称为“墨敕斜封官”,简称为“斜封官”。当然这是蔑视的称呼。
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官职从地方低级官职,蔓延到朝廷中高级官员,例如《唐朝诡事录》里宁湖州刺史这样的一方大员。甚至还有尚书、御史等权力中枢机构的重要官职。
景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共计四年。景龙年间中期,“斜封官”就有二百人。
这说的是唐中宗在位、韦皇后当道时期,皇亲国戚的女性们主导“斜封官”的恶劣现象,“斜封官”数量每年有可达数万人。
可见参与“斜封官”的权贵势力之广,风气滋长之旺盛。
很多寒窗苦读、通过科举考试的学子,期待着入仕任职;一些勤勉敬业的官员,巴望着升职、加俸禄。可是唐朝的官职编制有限,他们只能忍耐着排长队。
本来,有一些门荫入仕者,依靠祖上及家族的权势地位、功劳,占据一些官职名额。但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可以容忍。
这种丑恶现象,败坏朝纲,腐化了朝堂,导致朝政混乱,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健康发展。
从而,也就激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愤怒。
苏无名上任后,被同僚甚至下属直接轻视、讽刺。一向清高自傲的苏无名也以此为耻,起初坚持不愿就职、穿官服。
而且,朝廷里有“斜封官”的赞成派和反对派,并且两股力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唐睿宗继位后,吏部尚书宋璟、御史大夫毕构上奏建议:把几千名“斜封官”全部废黜,并规定此后不得以这种违规方式任命官员。
太平公主、殿中侍御史崔莅、太子中允薛昭素等人,则对睿宗说:“斜封官”是先帝任命的,现在全部免职,会带来很大的民愤。
而且,皇宫中掌管驱鬼占卜之术的彭卿,受了一些“斜封官”的贿赂,也上奏说:我见到了过世的孝和皇帝(唐中宗死后的谥号),他发怒说“我给人封的官,你们为什么都给罢免了?”
惶恐之下,摇摆不定的睿宗则下令:这些“斜封官”可量才叙用,尽量全部官复原职。。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李朝隐出任吏部侍郎,负责选拔人才。他刚正不阿,政令清严,阻止了众多“斜封官”的任命,由此也得罪了许多人,长期在宦海沉浮。
当然,他一人之力也未能阻挡“斜封官”的蔓延之势。
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家天下”思想的本身局限性。
唐朝之后,“斜封官”的现象一直继续存在,只是又换了“马甲”,改为其它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