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老街虽早已焕新颜,但是时代的文化符号总是有迹可循。近日,留学生金绅华走进了钱塘区义蓬街道头蓬老街,探索老街“非遗”故事。
“印糕”是江浙一带的传统糕点,虽然外形简单但是制作过程需要十足的细心和娴熟的手艺。在头蓬老街里,有这样一位“印糕”手艺人,传承着老底子的“印糕”技艺。她就是钱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印糕”制作传承人——汪桂凤。
汪奶奶17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头蓬街上颇有名气的印糕馒头师傅“馒头阿均”,从对“印糕”一窍不通到边看边学、打打下手,再到精通整个制作过程,汪奶奶这门手艺,一做就是六十余年。
按照沙地人的习俗,小孩满月剃头、老人贺寿、祭祀等等民俗活动,都会用到印糕、馒头等面食。汪奶奶在家蒸印糕馒头,丈夫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售卖。他家做的馒头,料足、发得好,香喷喷,印糕柔糯可口,大家都爱吃。汪奶奶的子女们,因为天天看父母做这些,也学会了这门手艺,“印糕”制作手艺代代相传。
头蓬“印糕”往往采用粳米粉或糯米粉制作,最传统的是白糖夹心。
汪奶奶向金绅华展示了“印糕”的制作过程:制粉、筛粉、加馅、盖粉、加盖、上蒸,将生糕坯、模连同蒸垫放入笼屉,置旺火上汽蒸约三十分钟即成,出笼。刚出炉的印糕,香气扑鼻,品一口,清甜不腻。
老街历经百年,沧海桑田。在百米余长的头蓬老街上,各代时光重叠,向人们讲述着老街文化。一块小小的方形“印糕”,品出了头蓬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