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殡仪馆里的生死课:5小时160多针缝合遗体,家属跪地说谢谢

频道:剧情电影 日期: 来源

和茶泉灵不同,目前在读殡葬专业大二的刘嘉,曾遭到来自家庭的巨大阻力。高考后,因分数和预期相差太多,她一次次志愿滑档,直至完全滑出本科。最后,在可选报的专科专业里,她执着于殡葬专业。她从殡葬专业学生分享的日常中看到了这群人的未来和价值感。刘嘉觉得这个专业很酷,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很勇敢,而她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

但父母不同意,他们觉得殡葬业“晦气”。刘嘉用就业率和个人喜好软磨硬泡了很久,直到现在,她觉得父母只是“被迫”接受了她的选择。“他们觉得女孩子不该干这一行,但又没法改变我的意愿。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不学这个,其他的我也干不了。”刘嘉说。

最初他们去接的是个老奶奶,八十几岁的样子,脸被帽子遮住,遗体被放在厨房里的一张小床上,“比宿舍的单人床还窄”,上面铺着一层老式的花色被褥。刘嘉听着师傅的指令,把老人的遗体抬进裹尸袋里,再运送到殡葬专用车上。当她用手托起那具瘦弱的遗体时,只感受到寿衣的触感和重量,“像只有70多斤”。

“尽力满足生者的愿望,有时也是一种安慰。”目前读大二的王颜,曾在山东潍坊的殡葬服务中心实习。在实习时,她负责遗体的火化和交递。她曾火化过一具两岁女孩的遗体,小小的躯体躺在火化机的推板上,看起来像睡着了一样。王颜知道,那样小的遗体,火化后基本很难找到骨灰,“但为了家属有个念想,我们还是尽力找到几块,交给她的家人。”

告慰生者同样需要一定的技术与耐心。毕业后,茶泉灵正式成为某县城殡仪馆的遗体防腐整容师。她曾为一名因意外事故去世的男性做遗体缝合与整容。因为货车侧翻,遗体严重破损,他的遗体从肋骨到臀骨,整个长条裂开,肺部裸露在胸腔外,两只腿的膝盖和小腿骨头都碎掉了。妻子看到这一切,整个人都很崩溃。茶泉灵想“尽力还给她一个完整的丈夫的身体”,她缝了5个小时,160多针。当茶泉灵将完整的遗体交给逝者家属时,“妻子看了后大哭,跪在地上对我们说谢谢。”

“最开始他们不同意,过了一年多才接受。”茶泉灵回忆,告别仪式上,男生的骨灰被放置在足球网之下,她以逝者的口吻写了告别词,在其中诉说了对足球的喜爱和与家人的告别,“整个仪式结束后,他父母释怀了。他们告别过了,就不会带着遗憾和恨过一辈子。”

茶泉灵认为,人从生到死的过程,是不断告别的过程,只要认真地说再见,就不会有遗憾。她曾帮一位在车祸中丧生的老奶奶做遗体修复和化妆。那时,她的奶奶刚去世不久,自己因工作无法及时赶回,没见到奶奶最后一面。在为这位老奶奶做遗体清洁时,茶泉灵不经意间划到老人手上厚厚的茧,她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家里的奶奶也是农民,手上也有这么多茧子。“我摸不到那双手了,但在另一个时空我却能摸到那只久违的手和茧子,(殡葬)好像通过这种方式填补了我的遗憾。”茶泉灵说。

“自从接触这一行后,我和家人的关系也变得更近了”,茶泉灵坦言,因为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她和家里的关系一直不远不近。读大学时,每个假期她都出去实习,一方面是为了尽早入行积累更多经验,另一方面是为了逃避回家。

但也正因“靠近”死亡,她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想要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入行以来,茶泉灵每天都在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见证各种各样的离开。“有的人28岁在工作,有的人当了明星,而有的人却再也回不来了。”茶泉灵想起了一个接运对象,28岁的年轻母亲,不幸患癌去世,最后留下了一岁多的女儿和哀恸的丈夫。

第一次,她觉得人的生命如此脆弱。那天的工作结束后,茶泉灵给父亲打了电话,诉说了当天的经历和感想。“我爸听完后,说的第一句话不是‘还有钱吗?在外面过得怎么样?’,而是告诉我‘你要是不习惯就回家过年’。”

关键词: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