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演出市场十分火热,既有陈佩斯戏台三部曲作品,又有关注度很高的《白夜行》,大家可尽情徜徉其中,不过,观看演出的时候记得做好个人防护。
《惊梦》是毓钺与陈佩斯继2015年《戏台》后,再度合作的一部原创话剧。从剧本创作到搬上舞台,历时三载,于2021年秋问世。一经上演,短短时间口碑载道,被业内人士及观众一致奉为“本年度最不容错过剧之榜首”“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在各界的评论和观众的期待中,《惊梦》2022档期为各大剧院提前一年争相订满。
这是一个由不同年龄段优秀男演员共同演绎的故事。《大明崇祯五年》集结了8位优秀男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金狮奖获得者杨宁,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优秀演员蒋可,横跨舞台与影视的任山……中生代与新生代演员齐聚一堂,每位演员都经历了充分的创作周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将被他们赋予新的生命。
演出集结了十多位顶尖的90后民乐手,有评价称“他们是国内最有态度的民乐队,用最强的技术玩最潮的音乐”,不用再隔着屏幕比心,来感受国乐的高能声浪!
该剧讲述的是一位表面上家庭幸福、事业美满的外科主任医生,即将在一番重要演讲后,升职为该医院的副院长。然而,就在演讲开始前的一个半小时,一位曾在该医院任职的护士和警察一起忽然到访,并声称,该医生就是自己儿子的父亲。面对等待预审自己演讲稿的岳父、事无巨细唠叨的护士长、节前疯狂大采购的妻子、被自己无证驾驶儿子撞了警车的警察,无奈的外科主任只得寻求自己铁杆兄弟的帮助。而他的这位铁杆兄弟,却和他的生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环环相扣,超有看头。
《白夜行》是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最具人气的作品之一,在粉丝心目中拥有“无冕之王”的地位。音乐剧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还原了人物的质感,同时也将故事中表现的曲折与黑暗用舞台化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呈现,被无数观众评论为“充满惊喜的走心改编之作”。
本场音乐会以大乐队纯演奏的形式重新演绎迈克尔的经典名曲。作为大乐队改编版在国内的首演,本场音乐会的珍贵程度不言而明,既能让大家怀念这位流行天王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大乐队改编版带来的极强的视听震撼,可以说是不容错过的独版音乐会。
《春逝》记录了一场指向离别的相逢,她的故事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脚注。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于1936年远赴美国留学之前,曾在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了一年。彼时她朝夕相处的同事兼指导老师,便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顾静徽。而担任物理所所长的,正是当时著名的爱国物理学家和剧作家丁西林。这是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以暮春相遇为始,又以另一个暮春的别离为终。在物理所三人围绕着“账本”与“剧本”、“实验”与“生活”的有趣日常中,展示了科学与乱世的碰撞、细腻绵长的情谊,也思索了横亘百年的女性自我追寻的议题。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根据革命历史题材同名电视剧改编,以真实历史事件为故事背景和时间节点,从杨瞿两家命运更迭着手,全景式、大跨度地展现了自1925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近代中国各界人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总结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的故事。
如果你是村上春树的读者,对于他是一个重度爵士乐迷的说法肯定不会陌生。1964年,15岁的村上春树第一次正经地听到爵士乐,立刻就被迷住了。多年后,村上这样形容那时的自己:“我忽然被所谓爵士乐的这种音乐所魅惑,从此以后,我人生的大半都伴随着这种音乐一起度过”。“磁”爵士乐队将会以村上春树的歌单为线索,带你在轻松、自由的爵士乐中释放压力,细细品味爵士乐的百年韵味。
孙一天,青年钢琴家,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彩虹室内乐团首席钢琴、古典钢琴独奏、交响室内乐团钢琴协奏、作曲、录音室及演唱会键盘手,被称为“一个集精致、简约、孤独、善变、捉摸不透、各种复杂情绪为一体‘无我’的纠结的音乐家”。当孙一天遇到坂本龙一&Philip Glass,经典再现之外还会产生怎样神奇的化学反应?这场音乐会会给你答案。
河北交响乐团樽语重奏组成立于2008年,由河北交响乐团的演奏家组成。演奏家秉承着对音乐的执着与理想,成团十三年来,坚持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创作,曾经联袂夺得河北省金钟奖室内乐比赛金奖。在多年的排练演出中,演出了大量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已经成为河北交响乐团在室内乐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四季剧团家庭音乐剧系列作品《王子与乞丐》,以 16 世纪的英国伦敦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两个身份悬殊的孩子——想成为王子的贫民少年与真正的王子身份互换的一段有趣的经历。故事情节设计巧妙,人物个性十分鲜明,对比的手法贯穿整部作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引发人们对“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的思考。1967 年作为四季剧团日生名作剧场作品在日本首演,此后的几十年,作品历久弥新,灯光、舞美与时俱进。
苏州博物馆所藏历代书法作品,虽不乏唐宋元之物,但主要以明清为多。此次为庆祝西馆正式建成开放一周年,特别展出馆藏元明以后至近现代苏州名家50余人作品,篆隶真草四体兼备,卷轴册联同堂并美:或书以人传、或人以书重;有着意而妙者、亦有无意而佳者……
青绿绘画,主要指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敷色的作品,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盛行于唐以前,画法以双钩廓填为主,少皴笔、着色重,或辅之以金碧勾线,富丽堂皇;后者则流行元代以后,画法是在水墨淡色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丽淡秀,具有文人趣味。
亨利·马蒂斯曾说过,对具有表现力的色彩之运用,是现代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亦是历史的必然,无法更改。百年后的今天,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计划与求索着独特而又富于感官意象的题材、构图,对空间的排布,对元素的解构与重组,以及更重要的——对色彩的不懈探索。
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品的典型代表,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挖织而成,也被称为“刻丝”。本次展览展出马惠娟、肖锋母子的缂丝作品24件(套),跟随那些细腻的丝线,探寻“织中圣品”背后的神奇奥妙。
本次特展联合意大利博洛尼亚市立考古博物馆和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共展出来自伊特鲁里亚文明的代表性文物332组(件),包含了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品、工艺精致的各式金饰、雕刻繁复的造像和造型各异的骨灰瓮等,从不同侧面凸现了伊特鲁里亚文明从勃兴至完全归化罗马的千年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