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上映后,至今已近三十年整,但红衣小女孩儿的寓意是什么?各国影迷依然议论纷纷,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猜测和结论,但是关于角色原型、关于导演意图,基本没有一个猜中的。
影片从1小时08分开始,小女孩儿孤零零的身影出现在街道上,一直到小女孩儿爬上楼梯躲进一间公寓的床下于1小时10分钟处结束,小女孩儿外套褪却红色变成黑白,象征小女孩儿最终脱离了辛德勒的视线。
背景音乐则采用了犹太民族传统儿歌《在炉边》(Oyfn Pripetshik),是一首意第绪语犹太启蒙歌曲,通常由老师在幼儿园班教给他们年幼的学生,由俄罗斯作曲家
这首歌的歌词中还包含了对犹太人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许多斗争的抒情提及——“孩子们,等你长大了,你自己就会明白,这些信里有多少泪水,有多少哀叹。”沧凉哀婉的曲调为《辛德勒的名单》这场戏涂抹了一层浓重的忧伤,极富艺术感染力,令人身入其境,久久难忘。
第一:这个红衣服的小女孩儿来自影片原著、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在这部小说中,小女孩儿是有家庭的,也有名有姓,她叫吉尼亚·德雷斯纳,是影片中这个戴眼镜的小姑娘塔卡·德雷斯纳的堂妹。
现年95岁的塔卡·德雷斯纳仍健在,而她的小堂妹、红衣服的小女孩儿早已遇难,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第二个说法是,红衣服的小女孩儿原型来源自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 1928年-2016年7月2日)的小说《黑夜》。这部1958年出版的、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题材小说,与《安妮日记》并列为犹太人大屠杀的经典作品。
二战时期,罗马尼亚出生的犹太作家埃利·威塞尔和他的母亲以及三个姐妹全部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后只有他一个人得以生还。埃利·威塞尔回忆道:“我历经了奥斯维辛的一切,除了焚尸炉。”
这两个来自小说中的原型,并不能满足当年人们关于红衣服小女孩儿的热议,到后来有一位美国妇女站到媒体前,坦言自己就是片中那个小女孩儿的原型。二战时期的1943年,当时她正跟母亲生活在波兰克拉科夫市,也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故事发生地及影片主要取景地。
但是这些论断都被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否定,据他所说,片中小女孩的故事线索,是奥黛丽·赫本提供给他的。
不过这位可怜的老哥进组之后苦哈哈地写了两年《辛德勒的名单》剧本后,却被制片人无情地炒掉!理由是科特·路德特克无法写出辛德勒从机会主义分子化身人道主义义士令人信服的转变。
这位老哥曾经执导过《日落大道》、《战地军魂》、《龙凤配》、《七年之痒》、《热情似火》、《控方证人》等等经典名片,创作能力有目共睹。不仅如此,比利·怀尔德本人就是波兰籍犹太人,他的母亲妹妹全部死于集中营。原本是经营连锁快餐店的大富之家,比利却一夜之间穷困潦倒逃出波兰,在欧洲四处流浪。小编私下认为比利·怀尔德才是《辛德勒的名单》背后的无名英雄!
奥黛丽·赫本平生拍过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89年的《直到永远》(Always),故事情节非常接近一年之后上映的《人鬼情未了》。都是男主意外身亡之后阴魂不散,依然守护在女友身边。
年逾六十身患胰腺癌的赫本,之所以宁被担架抬进剧组也要参演,不在于100万片酬,事后她将这10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赫本参演这部B级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导演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在片场休息时,赫本曾向斯皮尔伯格讲述了二战时期她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四十年代初,赫本住在荷兰阿纳姆市的外祖父家中,没错,就是电影《遥远的桥》中事件发生地。
1910年-1920年间,赫本的外祖父是阿纳姆市市长。但由于外祖父一家都是犹太人,赫本的舅舅被纳粹抓捕,在赫本面前一枪爆头。这一幕成了赫本终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想,大概斯皮尔伯格想说的话可以归纳总结为中国一句古语——“勿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