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推荐几本好看的历史穿越文,且看主角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走向

频道:历史小说 日期: 来源

宰者宰相,执者执政。

上辅君王,下安黎庶,群臣避道,礼绝百僚,是为宰相。

佐政事,定国策,副署诏令,为宰相之亚,是为执政。

因为一场空难,贺方一迈千年,回到了传说中‘积贫积弱’同时又‘富庶远超汉唐’的北宋。一个贫寒的家庭,一场因贪婪带来的灾难,为了能保住自己小小的幸福,新生的韩冈开始了向上迈进的脚步。

这一走,就再也无法停留。逐渐的,他走到了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在诸多闪耀在史书中的名字身边,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王安石此时早已无心于诗词,虽然元日所写的诗句已经传遍了东京内外,但当日踌躇满志的心情,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他静坐在书房中,没有点灯,无星无月的夜晚,大宋参知政事的书房里,是一团不见一丝光亮的深黯。所有来拜访他的属官都给他拒之门外,吕惠卿、曾布、章惇、谢景温这些在变法上得力的助手都一样被拒之门外。

王安石只想静静的好好想一想,以求能想出一个对策。

就在今天,来自大名府的一封奏章,乱了天子赵顼的心,也让刚刚展开的变法大业的根基彻底动摇。

判大名府,河北安抚使,魏国公。

韩琦。

相三帝扶二主的韩琦韩稚圭上书天子,奏言地方推行青苗贷不守条令,有故意调高利息的,也有把青苗贷贷给城中的坊廓户的,种种不端,累及百姓,而且青苗贷本说是赈济百姓而为,现在却收取利息,是与当初抑兼并、赈贫困的初衷相悖,且官府逐利有失朝廷脸面,请求废弃青苗法。至于朝堂入不敷出,就请天子‘躬行节俭以先天下,自然国用不乏’。

英宗朝留下来的宰执官中,富弼反对变法、文彦博反对变法,张方平反对变法,欧阳修反对变法,到如今地位最高,声望最隆的韩琦终于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韩琦的反对,让赵顼犹豫了。他起用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平定西北二虏,是为了一扫百年积弊,不是为了与朝臣为敌,更不是为了祸害百姓。

王安石很无奈。

青苗贷的本质难道他没跟赵顼说清楚?早早的便说明白了!

就是为了充实国库,以便整顿军备。摧抑兼并的口号只是对外说的。但解生民困厄,‘不使兼并者乘其急以邀倍利’,却也是实实在在的效果。比起民间高利贷百分之百的年利,官府的青苗贷一期才两成,一年不过四分的利息,算是很低很低了。

若说地方官员在推行青苗贷时不守法令,该惩治的惩治,该斥责的斥责,又有哪里难做?若是青苗法本身有什么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施行中加以修正,难道还做不到?至于给坊廓户贷钱,只要有保人,只要能还得起,借给他又何妨?青苗只是个名字,不是说只能借给农人,城市里的坊廓户照样是大宋子民,让他们不受高利贷之苦,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可韩琦就是反对!

韩琦什么想法?王安石不知道,但韩家在相州的事,王安石却是知道的。

韩家在相州世代豪族,权势熏天。相州的土地一多半都姓韩,相州百姓又有多少家不欠韩家的高利贷?韩家家业大,要用钱的地方多,每年的收入,田地的租佃是一块,而高利贷的利钱也是一块。但青苗贷一施行,每年十几二十万贯的高利贷利钱都会被官府取了去。韩家难道要喝西北风不成?

韩琦说青苗贷是为了扶贫济困,抑制兼并,不该收取利息,这样才能让百姓受惠。而与韩琦一样,执这样说法的反对者有很多。他们其实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看起来是为百姓说话,但实际上对朝廷毫无收益的法令怎么可能持续下去,真的按照他们说的来,怕是又有人会跳出来说是虚耗财税,恳请罢去。多少与国有益的法令就是这么被阻止的。

义阳与高安两人在其母妃跟前,叽叽喳喳的讨伐着李弘,哭诉着这一个月以来,被李弘非人般的对待。

李弘好整以暇的听她们哭诉,然后淡淡的回了一句:“我这么迫害你们,还偷偷带你们出宫?要不是我,你俩谁能出宫?还不都跟土包子似的,井底之蛙两个。”

萧淑妃笑着边喝茶,边看着清冷的深宫变得热闹温馨,而夏至等太子的贴身宫女太监,看神情恐似早已经习以为常,对眼前发生的一幕早已经见怪不怪。

只有自己的唯一宫女,惊愕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不敢相信皇家子女可以竟会如此童趣。

“好了,你俩不要闹了,这些年多亏弘儿对你们照顾有加,母妃不方便在你们身边,如果不是弘儿,你们还能有今日,真是不知好歹。”

“哼。”

“哼哼。”

萧淑妃不理会两个哼声虫,对着李弘说道:“弘儿,以后切不可再如此任由着她们的性子,皇家公主自然要有皇家仪礼,如此成何体统,你父皇如果知晓了,恐怕到时候因为她们还得连累你。”

“母妃说的极是,弘儿谨记在心,从明日起,便严加管教,让她们把皇家的礼仪,每天温习个三五遍。”李弘似笑非笑的说道。

就在这时,忽见一人骑着马向这边奔了过来。秦亮观望着,山上的许多人都纷纷瞩目,看着那由远及近的骑兵。

骑士直接沿着横斜在山坡上的路,冲到了半山腰,然后翻身下马、不及到地方,他便抬头大喊道:“敌兵,来了!”

山上一阵哗然,许多人还兴高采烈。危险来临之前,人们的感受并不直观,大伙挖了那么久的工事、现在的感觉大概只是不想白干。

马述的声音道:“简直神了!秦参军像是、能看到费祎的心思。”

秦亮心道:我要是有那本事,也不用画那么多图、走访那么多地方,脑瓜仁都想疼了、晚上还做梦。

他一时间没吭声,终于缓缓地从地上站了起来,又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他继续眺望西边的景象,接着又抬头、看向落到山顶的红彤彤的夕阳。

山巅之阳,仍普照万方,仿佛驱散了天地间的所有迷雾,起伏的山间一片明朗。那山上的草木,在风中摇动,仿佛是观众一样,在围观着荒山野岭山谷中的大战之幕。

但此刻,秦亮倒更希望是阴云下雨的天气。那样的话,山坡上潮湿路滑,这仗不用打了,几乎等于坐等军功。

可惜,看样子老天不想让他那么轻松。

这时秦亮从怀里掏出了准备好的纸,从里面挑出三张。三张都盖着印信,上面写着同样的内容,向郭淮告急请援。

“郭将军应在华阳集。三道文书,尔等每隔两炷香、分批出发,带上火把昼夜兼行。”秦亮道。

面前的士卒拜道:“喏。”

秦亮又挑了一员武将,指着他道:“汝带兵东行,到傥骆道上,拦下所有运粮的民夫。除了留下看守物资的人,别的民夫全部征召过来,继续搬石头。”

武将道:“得令。”

秦亮“唰”一声拔出了佩剑,深吸了一口气,大声道:“兄弟们,此役关乎大魏安危,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众军瞪圆双目,举起兵器发出“赫”“赫”的喊声。

秦亮回顾左右,正色道:“如今疆土割裂,民生多艰,困顿多年。结束混战者,唯有大魏。天下太平,九州统一!”

将士们不见得有多关心大势,但先站在大义的高地上、肯定没错。反正便是要告诉大家,现在做的事似乎非常有意义。

果然武将带头高喊:“统一!”

朱允炆目光中透着冰冷,想想也是,这些人是当官的,可脱掉官服之后,都是地主啊……

出身寒门,登科入殿的人,也通过买地占地,蜕变为地主。作为地主,维护自己的利益,还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是这些地主太过贪婪了,贪婪到,肉要吃掉,骨头要啃掉,渣滓也要拿走肥田,就是不想分给朝廷一点!

这些人,读得是圣人之言,动作起来却都成了市井地痞。

一张脸,两面皮啊。

不错,很好!

既然你们这些新地主不讲武德,那就好自为之吧。

“够了!”

朱允炆大喝一声。

朝堂安静下来,一些站错位置的大臣,也纷纷回归自己的位置。

朱允炆肃然道:“胡浚的奏折,内阁抄五遍,六部十遍!其余二十遍!便在这里抄写!此事,明日再议!”

太监看着起身的朱允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喊“退朝”了。

众大臣见状,跪拜山呼。

解缙安排内侍准备笔墨纸砚,一脸笑意,郁新、张紞也放松下来,起码皇上没提要杀人的事,那事情就好办了。

郁新拿着胡浚的那一份奏折,说道:“胡浚之言没错,府县土地问题再不治理,此时或许没什么祸乱,但百年之后,必成大患。”

“呵呵,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容易啊。”

围城的人马刚撤走,李景隆马上就接到了京师来的圣旨,被召即刻回京!

……一队骑兵护卫着李景隆的马车,一路南下,驿道两旁渐渐出现了水田。田里的稻子刚刚收割,浑浊的水中露出光秃秃的稻桩,简直死气沉沉。

或是连日舟马劳顿,马车里的李景隆显得很憔悴,早已没有了之前的意气风发。

他的鬓发凌乱,几个月之间仿佛就生出了许多白发,看起来灰蒙蒙的。袍服里的内衬领子,精致的刺绣依旧,但皱在脖子上,仿佛一块用过的手帕。

挑开蔺草编织的帘子,李景隆看到凄清的秋田上,一只孤零零的白鸟掠过,顿时更感到天地寂寥。窗外,往日如洪流的喧嚣人马已然不再,多化作怨鬼,一小队骑兵显得如此落魄。

及至旁晚,李景隆等人路过一座驿栈,便就地进去交接公文,在驿栈中休息。

方下榻不久,便有人敲开了李景隆的房门。来的是个穿着布衣的青壮汉子,先呈上印信、书信,然后才说道:“末将乃京营千户赵辉麾下、百户李达。”

“哦……”李景隆恍然应了一声,赵辉早就在他府上走动了,去年到河南去捉拿周王,就是赵辉打前锋的。

李景隆叹道:“时至今日,还有人愿意找我,也是难得。”

百户李达上前两步,低声说道:“赵千户有话带来。”

“甚么话?”李景隆问道。

李达声音更小:“朝中许多人弹劾曹国公,黄寺卿最愤慨,第一个跳出来,接连几次在朝堂上请旨,要杀您以谢天下!”

“啊?”李景隆脸上变色。

他早已猜到,这回黄子澄可能不会保他了……但没想到,黄子澄翻脸后居然那么狠,做得那么绝!

李达的声音道:“赵千户差末将来,提醒曹国公,回京时一定要多加小心!”

昔日黄子澄视作知己般推心置腹的甜蜜话语,依旧在李景隆耳边回响……于是当他听说第一个在朝中捅刀的人竟是黄子澄时,李景隆有好一会儿失神。

陈旧的木窗,在晃动的油灯下,仿佛有鬼魅出没。李景隆似乎嗅到了死亡的气息。

李达等了好一会儿,抱拳道:“末将的差事办完了,请告退。”

关键词:大魏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