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早就有一个「泛亚」梦,它的起点源于他的经典之作《甜蜜蜜》。
《甜蜜蜜》是陈可辛于香港回归前的作品,在当时,这部作品在香港的票房只有1556万港元,在韩国和其他国家票房也一般,陈可辛认为它在商业上不算成功。但是,当他走访亚洲各地时,他才发现《甜蜜蜜》在亚洲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陈可辛说:「无论我走到哪里,《甜蜜蜜》就像是我的代名词一样。」事实上,《甜蜜蜜》已然成为近三十年来亚洲最经典的爱情片之一。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其他国家,谈到爱情片,《甜蜜蜜》成为了不得不提到的作品。甚至有人说,陈可辛过早拍出了「他再也拍不出更好电影」的那部电影。
香港,向来是多元文化融合之地,回归前夕,香港人难免有彷徨无依之感,也最能体会「漂」的含义。再加上1987年香港股票大跌、1995年邓丽君骤逝,自然能和《甜蜜蜜》戏中人物产生一种共鸣。
而《甜蜜蜜》为什么会在泛亚洲区域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度,成为了一个时代新的经典?
是不是因为亚洲近三十年来,地区的差异,人口的流动,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催生了大量的异乡人、新移民,文化的冲击,融合的压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下,《甜蜜蜜》触动了人们最真实的心弦,引发了最广泛的情感震动?
陈可辛将目光关注到香港,关注异乡人、边缘人,与他特殊的生活背景有关。
陈可辛父母是泰国华人,他自己1962年出生在香港,十二岁时陈可辛因父亲事业不顺而举家移民泰国,在泰国读了六年国际学校后他又去往美国,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后再回香港。「得益于多国语言的能力,令我能更容易地接受不同地方的文化。」
陈可辛坦言:「我自己是有一点点被认为是外来人、边缘人的感觉,这不一定表现在对白、行为上,但会在状态上。」「我从小去不同地方,十一二岁去泰国,在泰国觉得我不是泰国人,在香港因为父母是泰国华侨,也觉得不是很纯的香港人。」
《甜蜜蜜》 正是如此,它以爱情为主线,但是它又不仅仅传达爱情,它直视了一个大变动时代人的情感遭遇,人内心的困惑和不安以及探索。
它也没有以「背叛」这样简单的道德审判来评价主人公,而是以宽容、广大的胸怀,去容纳、接受、直视浮世男女,内在有一种深刻的悲悯。
爱情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跨越身份、地位、金钱、成功,甚至是理想,这不正是爱情的珍贵,人的可贵吗?
时隔二十多年,再去回顾片中的经典镜头、台词,几位演员炸裂的演技,仍然有诸多值得感怀之处。
故事由旅途列车切入,结束在异国他乡的街头,而最后一段补写二人在列车上插肩而过的过往,与开头呼应,实则略显匠气,其用意无非是表明二人的前缘早已冥冥中早有注定。如此一个因果循环的故事,实则是庸俗而低级的。
火车、旅途、异地、陌生的城市,城市空间的不断地转换……极大地营造出人的漂泊感。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两个人背负着不同生活的理想,在香港这样的地方相遇。
而爱情是怎么产生的呢?
骑单车那一段,黎小军对李翘说「你比我爱人还重」,他并没有刻意地去聊骚,却也难免在李翘的心里,泛起一阵涟漪。对于李翘而言,那种放松、忘我、恣意的心态是多么难得。将本来的「赶时间」,化为单车架上片刻的蕴藉温存,在那一刻,他可以忘记她的理想,忘记生存的压力,完完全全地做自我。
介绍抽佣,送花跑腿,摆摊买磁带……对于精明、积极、自强的李翘而言,黎小军本来是用来鄙夷、取笑、小小的利用的(适当地给些补偿好了),她小小的优越感,也许只有在面对黎时,才能得到满足。但是在黎小军这里,她获得了生命的欢欣与活力,而这也正是黎小军的魔力之所在。
麦当劳、维珍奶、饺子、巧克力、婚礼上的点心,直到最后在纽约唐人街吃鸡……两人多次在一起进餐、吃东西,几乎每一次吃东西,自嘲「像恶鬼一样」,李翘都显得饭量特别大,有一种生命的充沛和舒展。
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中国人说「共甘苦,共患难」,「患难之中见真情」,因为在患难中,会有更多的情感浓度和情感依附力。
两个人在一起,只有一件件的事情,相互相濡以沫的滋养,帮她熬过了那一段时光。
李翘是知道黎小军有未婚妻的,她甚至从理智上讲,也丝毫没有黎小军的位置,也没有去替代小婷的打算。她的人生任务,决定了此时的她,不会选择黎小军,然而,她的内心背叛了她的理智。
年夜饭那场戏,是决定两人情感走向。镜头转过来,李坐在床上,黎半蹲,两个人吃饺子。后来李说饱了,黎很自然地接过吃完。一系列动作和谐自然,行云流水,仿佛在一起柴米油盐很久了的恩妻,加上两人一起洗碗,两人有一种害怕被触碰到什么的尴尬。
这是无爱情之名,有爱情之实了。
为两个女人买同样的金器,迎来了李翘的大骂,对于这样一种不合常规的做法,难道不是有一种甜蜜在心头吗?
而关于黎小军的叙事,一直伴随着他写给小婷的信,他自己什么时候对李翘什么时候动心,电影里没有作正面的交代。
「坐单车——年夜饭——买金器」,这三件事情,在黎小军的心里,眼前的李翘以已逐渐占据和取代了了李婷的位置,他也许不是故意为之,但是生活的孤寂,情感的枯乏,已经让他对小婷的爱情产生了转移。
年夜饭之后,黎小军接通李婷的电话,通话将结束时,他还着重的表白了一句:「我爱你」他内心是闪过一丝的恐慌的,他害怕他不爱她了。
等到,李翘是看似更加不挂怀,她把那晚发生的事情定性为「两个孤独的人吃了顿团年饭而已」,她是这样对黎小军说,也是对她自己讲,等到她意识到这段感情的大爆发,那要等到他们再度重逢时了。
黎小军与李翘的爱情,横跨十多年,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被时间所累积,和双方的互动所确认、强化,才最终走向跨越河山,撼动人心的。
豆瓣上,也有人认为「黎小军连豹哥的一根头毛都比不上吧!」而我觉得,爱情就不是去比较,而是各花入各眼。
李翘在爱情上,为什么选择了黎小军,而不是豹哥?
对于豹哥,她有一种感恩、感念的心态,尽管他聪明能干,坚韧要强,豹哥也为其魅力所折服,但是豹哥使她有机会获得阶层的改变,重新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她有一种道义上的压力。
尤其是豹哥遭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她需要向豹哥做点什么,困厄时更不可弃之不顾。
为什么豹哥的纹身米老鼠如此打动李翘,因为她让李翘觉得被在乎,被关注,被爱。
豹哥说「有很多老婆」,也许是真话,也许是假话,也许是真假参半,豹哥无疑是更懂人心,更懂得追女仔的。这一点,李翘当然了然于心。
而黎小军有一种纵浪大化、随遇而安的特质,对待感情,也更加的纯粹、纯净,待人接物也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童真,尽管可能一生都没什么钱,干啥都跟着感觉走,这也是触动李翘之处。
说到演技,几位主要都贡献了精湛的表演,包括张曼玉、曾志伟,就连黎明在二人的带动下,也贡献了他最好的表演。
张曼玉的演技自然炉火纯青,在停尸房认领豹哥尸体的时候,一笑过后又慢慢崩溃的镜头,估计当今演艺圈里的女星是没有人可以超过的经典。
在黎小军买金链的时候,那种又错愕、又惊讶、又有小小的开心,风流婉转,光彩照人。
在街头分别的那场对手戏里,假装掩饰,期盼等待,到最后的爆发,层次了然,点画清晰,转换自如。
影片中,多次出现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不知所措的镜头,这也正是现代人遍寻不得、无所依傍的人生隐喻。
「国内的人都盼望来香港,香港的人却盼望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内心的求索之路,永远不会停歇。
二人最后在纽约街头相逢,是真实,是幻想,还是美好的期冀?这些已不重要,也许只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故事,才能恒久地打动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