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人生大事》票房破17亿,剧情招质疑,网友:生死变“闹剧”

频道:中国大陆电影 日期: 来源

都说除了生死无大事,在剧情里面开篇就是亲人的离世,“小哪吒”文文为了奶奶大闹殡仪馆,很多网友觉得脱离现实,一个几岁的女孩,哪来的勇气一个人跑到殡仪馆去“闹事”,有违常理,对此很多人觉得太过做作,认为剧情安排是为了煽情而煽情,更有甚者觉得这种行为是打扰了“先人”。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也只有一个奶奶,屏幕前我们以成人的身份和思维去衡量一个小孩对于亲情的依赖和重视,显然太过片面,就算你以设身处地的去想,那也涵盖了成人的思维因素,本身就不是对等的思考何来合理一说?但在出现这种看法的时候,我们不可否认自己已经被电影情节代入了,所衍生的个人情感是符合实际的。

同时在影片中,朱一龙以莫三妹的形象出现,带着金链子,穿着花衬衫,一副吊儿郎当的形象和我们心目中殡葬师完全不符,但实际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殉葬师的几率少之又少,以往的剧情里面,殉葬师都是以严肃的着装,严谨的态度出现,这符合我们观念里面的生死大事,但回归生活,死亡是人的终点,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需要的不仅是恭敬,还有带着生活气息的温暖。

《人生大事》在衔接和转换确实存在瑕疵,但生死大事,又怎么能用一部电影完全的承载,电影演绎的是刑满释放的莫三妹和武小文的互相救赎,通过殉葬师的身份让人感受到死亡的意义,三妹在遇到文文之前,对于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抵制的,从小不被肯定的他形成了自我否定的观念,找不到生存的意义,而文文奶奶的离世,让文文和三妹有了生活的接轨,这何尝不再体现一种爱的承接。

三妹在与文文的相处过程中点亮了希望,而文文之前虽然有奶奶的陪伴,但还是缺少父爱和母爱,剧中的文文张口闭口“老子”,吃东西狼吞虎咽,还爱咬人,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如果没有接受教育,没有父母的引导,她的成长就只能符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野蛮生存”。

父母亲的陪伴不耽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承担起“塔灯”,既要学会放手让他启航,又要时刻警醒他正确的方向。每个人的相遇都是机缘,文文说:“我知道奶奶死了,但是我有爸爸了”,三妹也在给予爱的同时完成了他自己的人生大事,他对文文说的那句:“奶奶变成了星星,回到了天上”,而他也变成了那个种下漫天星辰的人。

电影结尾之时,文文高喊“爸爸”奔赴三妹的那一刻很多人泪目了,这一对半路父女,最终坚定不移的走向了彼此,很多人对文文妈妈的出现感觉很不理解,妈妈对于文文是陌生的,在她的心目中有一个被抛弃的种子,而在这个种子被拔出后她的选择依旧是三妹,从这里其实也暗指了一个道理:“养恩不能忘”。生恩和养恩到底哪个重要?在孩子的心里,陪伴她的,守护她的才是她真正的依赖的星辰。

《人生大事》之所以会被网友暗指逻辑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是以一个成人的身份去看待和思考一个孩子的行为,以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去揣摩一个“无爱”人的世界,况且一部电影的承载毕竟有限,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如果能获得一些感悟,其实就已经足以。

关键词: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