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老古话:"民以食为天。"到现在也还有"人是铁,饭是钢"等说法。可以说如果没有食物,那么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不能存活的。在我国古代,常常会有天灾人祸,而每一次都会造成严重的饥荒问题,这导致了很多人因为饥饿而死亡。到现在有很多人看了关于古时期饥荒问题的介绍,有一个疑问一直被人们所困惑,那就是在闹饥荒时,为什么人们不去下河捕河里的鱼虾,而是选择吃草根啃树皮呢?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就是出自晋惠帝之口,每当看到这句话时总觉得有些许逗趣的意味,但是仔细一想,在古时候闹饥荒的年份,能吃上肉一定也是很困难的吧。不管怎么样,最先受苦的一定是生活在基层的老百姓,因为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一旦发生天灾人祸,粮食不能如期收获,那么全家人的生计就等于零。除了接受官府的救济粮别无出路,如果没有收到赈灾粮那就只能活活被饿死。
自古粮食便一直是人们口中常常提起的事物。诗人李绅在他所作的《悯农》这首诗中写道:"谁在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认为粮食是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每一粒粮食都是劳动人民辛辛苦苦播种所得,一旦遇到灾害时,他们可能会失去一切食物来源,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证。
对于农民而言是很少有空闲的月份的,尤其在五月份的时候,这让他们会更加繁忙。夜里突然刮起了南风,种植在田野里的小麦已经慢慢开始成熟并且发黄,农夫的妻子们则提着竹篮,竹篮的里面是她们亲手做的饭菜,孩子们拿着装满水的水袋,跟随着妈妈去田里给爸爸送饭,负责收获小麦的父亲都在南边的土垄。
他们的双脚因为受地面的热气常常熏蒸,已经失去原有皮肤的光泽,炙热的阳光无情地晒在他们的背上,让他们的脊梁看起来黝黑有力。虽然他们早已精疲力竭但是他并不要觉得天气炎热,只是很珍惜夏日的时间,劳作的时间可以延长。又看见一个落魄的女人,她抱着自己的孩子站在已经被人割了的麦地,右手拿着残余的麦穗,左肩上挎着一个箩筐。
听到她说话的内容,听到的人都很悲伤为之感动。她家里因为要给地主交付地租,家里原来的田地都已经卖掉,只能捡些麦穗来充饥。看到这里,诗人白居易已经不能保持平常的心境了,他在感慨自己为什么平日里没有做什么事情却能拿到几百石粮食,而这些辛苦的农户却如此劳作才能吃饱饭,于是便写下这首《观刈麦》以记录这幅场景。
当今,在我们国家,闹饥荒的事情已经绝迹。这其中是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获得的成果,袁隆平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做出了一份巨大的贡献,这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古代那是人们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