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罕见!撒哈拉沙漠发洪水……今年为啥极端天气频发?

频道:喜剧电影 日期: 来源

“我看过沙漠下暴雨”,这曾是歌曲中主人公的独特经历。

而近日,地中海风暴“丹尼尔”深入撒哈拉沙漠,带来的不止是暴雨,还有洪水。9月10日,飓风“丹尼尔”在撒哈拉沙漠国家利比亚沿岸登陆,随之带来的大量降水相当于当地年降水量的2至10倍,甚至10倍以上。引发的洪水至今已致逾1.1万人丧生,还导致该国德尔纳市上游两座大坝决堤,造成超万人失踪。

在气候变化下,与极端暴雨同时出现的,还有极端高温。世界气象组织和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6月、7月和8月分别刷新全球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气温纪录,而今年也大概率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在今年夏天,欧洲有数千人因高温天气死亡,加拿大今年以来已发生超过6100起森林火灾。

从席卷欧洲、全美各地的酷热气温,再到加拿大野火,以及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极端洪水,极端天气威胁世界各地的生命和生计,正视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9月4日,飓风“丹尼尔”形成于希腊,由希腊国家气象局命名。9月5日至6日,飓风“丹尼尔”给希腊带来了创纪录的降雨量。据报道,扎戈拉村(Zagora)的一个测量站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750毫米,相当于其18个月的降雨量。其后,在南下地中海的过程中,这场风暴逐渐演变为地中海飓风“丹尼尔”。10日,“丹尼尔”在利比亚东部地中海沿岸登陆,继续深入撒哈拉沙漠。班加西、苏塞、贝达等多个城市及周边地区遭遇洪灾,贝达市的日降雨量更是创下了414.1毫米的新纪录。

受灾最严重的是地处利比亚北部沿海的德尔纳市,猛烈的山洪冲塌了两座老化的水坝,导致德尔纳市整个街区被淹没。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9月16日发布报告称,利比亚洪灾死亡人数上升至11300,仅德尔纳一个地区就有逾万人失踪。该国民航部门一位官员兼紧急委员会成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德尔纳的情况是灾难性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城市的25%已经消失。”

9月11日在利比亚东部城市德尔纳拍摄的洪水过后的景象 来源:新华社

利比亚大部是热带沙漠气候,仅沿海有少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量基本为零。即使是在冬季,有气象记录以来,利比亚也从未记录到24小时出现100毫米以上的降水。此次地中海风暴给利比亚带来的降水,相当于当地年降水量的2至10倍,甚至10倍以上,德尔纳河流域可以说“一天下了2年,甚至10年的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表示,利比亚属于沙漠地区,对强降雨抵御力较弱,如果遇到强降雨就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同时,利比亚灾区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较差,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

飓风“丹尼尔”属于地中海风暴,存在于“地中海”,是一种兼具热带气旋和中纬度风暴属性的天气系统,一般将其归类于副热带气旋。由于地中海本身比较狭长,因此在地中海发展为成熟的“地中海风暴”是较为罕见的,一般一年只会形成1至2次,所带来的暴雨往往持续时间不长。但近年来地中海多次出现较高的海温,孕育风暴的几率有所提升,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密不可分。有专家预测,未来,地中海风暴或将更频繁出现。

几乎是同样的时间,与利比亚相距遥远的中国广东省部分地区和香港地区,同样迎来了一次极端降雨。9月7日至8日,广东番禺和南海等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其中7日广东深圳2、3、6、12、24、48、72小时降雨量均破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而香港天文台称,录得24小时雨量为647.7毫米超过了2021年郑州“7.20”暴雨(645毫米)的强度,等同全年雨量约四分之一。香港最高级别的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持续时间超过14个小时,打破1999年8月23日5小时47分钟的纪录,已成为香港持续最长的黑色暴雨警告信号。

当时,台风“海葵”在经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时出人意料地加强,引导来自台湾海峡湿润的东南水汽和来自南海暖湿的西南水汽在香港上空汇合,形成一条猛烈的降雨带。这个雨带引导着像列车车厢一样的暴雨云团,接连冲击相继袭击珠江三角洲地区,引发了特大暴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他的初步评估显示,在“海葵”的活动范围内的气温和海洋表面温度都明显偏高。特别是南海北部的海表温度达到了30摄氏度左右,不断地为“海葵”提供能量,然后雨集中在珠三角城市地区降落,造成极大损失。“尽管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和登陆我国的次数并没有明显变化。然而,超强台风的发生概率正在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对海洋温度和大气条件的影响。影响中国的台风的变化特征可以概括为:强度更大、路径复杂多变、影响范围扩大、灾害风险加剧。”孙劭说。

孙劭表示,他的团队的研究表明,在全球总降水量增加的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正在上升。在降水量减少但年际变率增大的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上升。只有在降水量减少和年际变率减弱的地区,如地中海沿岸、澳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的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才会有减少趋势。除了这些地区之外,全球陆地范围内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都在增多。

今年6月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多国遭遇热浪,多地气温屡创新高。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通过数万个气象站获取地表温度数据,以及通过船载和浮标仪器获取海面温度数据并汇总气温记录。数据显示,今年6月、7月和8月汇总温度比美国航天局记录的过往同期温度都要高,比1951年至1980年期间的平均夏季温度高1.2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和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9月6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7月和8月全球平均气温分别是1940年有记录以来全球第一和第二热的月份。8月全球平均气温达16.82摄氏度,比2016年创下的原纪录高出0.31摄氏度,更是比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1.5摄氏度。

在高温作用下,整个8月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夏威夷毛伊岛山火成为美国本世纪最致命山火;加拿大野火肆虐,今年以来已发生6100多起森林火灾,截至目前,累计过火面积已达16.4万平方公里,持续破历史纪录。截至9月7日该国仍有1000多处在燃野火,其中大约650处野火处于失控状态;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连续一个月最高气温超43摄氏度,该州进入“高温紧急状态”。

到了9月,高温仍未消退。当地时间9月5日,法国本土96个省份中的43个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在9月4日,全法有200个气象站监测到当天的温度打破了当地9月历史最高气温纪录。据统计,2000年以来法国共经历29次高温天气,而1947年至2000年间仅有17次。在法国,8月15日之后仍然出现高温相当罕见,自1947年以来仅6次。而英国9月以来也持续高温,截至8日已经连续5天气温超过30摄氏度,创历史新纪录,英国气象局说气候变化导致连续高温天气变得愈发频繁和严重。

而就在北半球经历史上最热夏季的同时,南半球国家也经历了暖冬,澳大利亚、南极和部分南美洲国家的气温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据《纽约时报》日前报道,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于8月2日打破了81年以来的单日最高气温纪录,当日最高气温达到了30摄氏度。正常情况下,每年这个时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最高气温在15.6摄氏度左右。

此外,全球海洋平均温度也创下新高。法新社报道称,8月除了两极地区,全球平均海水表面温度每天都超过2016年3月创下的最高纪录。8月南极地区海冰面积降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卫星监测以来最低水平,比往年同期减少约12%。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说,占地球表面70%以上的海洋自6月起已连续3个月表面温度处于高位,8月平均温度达20.98摄氏度,同样刷新有记录以来最高纪录。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在2023年还剩下4个月的情况下,今年已是地球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比2016年的最高纪录低0.01摄氏度。如果今冬温度正常,今年将大概率打破2016年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9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FCCC)秘书处发布一项重要报告,称全球变暖的趋势比预期更为迅速和严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各国减排承诺与全球实际排放之间的比较,报告发现,自2016年《巴黎协定》生效以来,尽管全球在减排、采取行动适应极端气候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到2030年,全球仍面临203亿吨至2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执行缺口。报告提到,包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都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

9月4日,在巴西南部南里奥格兰德州帕苏丰杜,人们在被洪水淹没的街区进行救援。

报告发现,目前的减排承诺和努力还远远不足以应对气候危机,需要更有雄心的解决方案和实际行动。与2019年的水平相比,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减少43%左右,才有可能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范围内的目标。报告明确指出,全球减排的“窗口正迅速关闭”,因此各国必须加大行动力度,实施更严格的减排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方案,以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9月14日,一场“解剖麻雀式”深度剖析华北“23·7”强降雨预报技术研讨会在中国气象局召开,会议指出华北“23·7”强降雨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一次极端事件,绝非偶然,未来将会面对更频发、更极端的强降雨。可以预见的是,气候变化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将对世界的经济发展、民众生计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大自然正用一次次灾害提醒着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正愈加频发且极端化加剧,可能给人类带来更加严重的威胁,许多人们常识中的“不可能”“罕见”,正悄然而至。

关键词: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