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头很足。8 月 18 日,网飞最新动画电影《美猴王》登陆网络,将期待值拉满。同时,该片特邀周星驰担纲监制,又相当于上了层 " 双保险 "。
很有意思。流媒体巨头网飞是生产爆款的行家里手,周星驰的 " 西游 " 题材又是一块金字招牌,这样的组合岂会不火?
可事实证明,它就是不火,夸的人不多,骂的人也少。不同文化的差异如同一条深沟巨壑,差了把火候的网飞,怎么也飞不过去,就连周星驰来了,也不行。
平心而论,这部《美猴王》质量并不差,画面精致,故事合理,难能可贵的是,电影虽然站在西方视角解读东方神话,却没有离题过远,甚至面目全非。多数剧情都相对符合原著,包括石猴出世、龙宫取宝、大闹地府和天宫 ……
整部电影要表达的,也是国外的动画电影经常刻画的一个命题:从不被接受,离经叛道,到相互理解,证明自己。总结来说,就是一个怪咖的 " 合群 " 之路。如果这只是一部面向儿童的动画片,那它几乎挑不出硬伤。
可问题在于,来看这部电影的中国观众,大多是冲着周星驰来的。这样的低幼剧情还有价值观,是很难说服他们的,更别说打动他们了。看得出来,主创们确实在努力争取这部分人,即使你不是周星驰影迷,也能轻易从中发现很多周星驰电影的梗。
大战红孩儿的村庄中,有个角色正是《功夫》中的包租婆;在地府展示武艺时,能看得到《少林足球》的影子;跟东海龙王形影不离的大浴缸,很明显是参考了《美人鱼》的设定 ……
只可惜,更多这样的设定并不会拉近观众的好感度,反而会让人生出越用劲、越不对劲,南辕北辙的感觉。这部《美猴王》,如果真的希望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部分观众想看的究竟是什么?
周星驰的 " 西游 ",自《大话西游》始,这部电影当年上映也是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沉寂许久。直到新世纪之后,网络论坛逐渐流行,一群 80 后大学生将这颗遗珠重新拾起,不断解读、解构,奉为爱情圭臬,于是形成浪潮。
2013 年,周星驰拍摄了《西游降魔篇》。该片上映 9 天累计票房破 7 亿,几乎每天都在创造新纪录,包括单日票房最高纪录、最快破 6 亿等。这一年电影院的主力军是 90 后。可以说,广大 80 后、90 后,是周星驰粉丝的基本盘。
细数网络上爆火的西游衍生文化,你会发现,这部分人群想看的绝不是一个 " 合群 " 斗战胜佛,而是曾经 " 孤高 " 的齐天大圣。
网络论坛时代,大量的西游文学相继出现,被称为 " 网络第一书 " 的《悟空传》讲的就是孙悟空违抗皈依的故事;二次元 ACG 时代,孙悟空又成了 " 鬼畜 " 视频的常客,像 B 站播放近 5000 万的《你那叫说唱厂牌吗?》猴哥一身江湖气;国产 3A 大作时代,频繁上热搜的《黑神话悟空》为我们描摹了另一种想象,一只猴子挥舞铁棒独自冲进末法时代。
如果说,《美猴王》所讲的 " 怪咖的合群 ",是当下西方观众的千篇一律的成长过程,是高度好莱坞化的成果。那么中国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恰恰是它的另一面—— " 黑色的孤独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打破冥顽需悟空,这条路,只能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