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正式开学了。我们为什么叫伊“平民女学”?3月10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做客学习读书会,分享了她为记录这段为女子解放而奋斗的历史所创作《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一书的心路历程。
回顾平民女校的创办始末,杨绣丽介绍了一个个响亮的女性的名字。王剑虹、王会悟、王一知、丁玲、秦德君、钱希均……她们或为引路人,或为女学生,这些鲜活的女性从平民女校中走出,为百年前的中国女性塑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也为中国妇女运动的革命浪潮酝酿了先机。
平民女校的办学时间并不长,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名师云集——高君曼、高语罕、陈望道、茅盾、邵力子、向警予等人,为旧时代的青年女性带去了自由的空气与崭新的世界。1923年初,学校因经费拮据等原因停办。部分学生后来转入上海大学或上大附中学习。杨绣丽指出,平民女校为党和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干部,在妇女运动史上留下珍贵的一页。平民女校所改变的不仅是女子的命运,也可是中国的历史。
为什么叫“平民女学”?早在1919年12月1日,陈独秀就在《新青年》中指出:“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在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他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在“平民女学”创办后,教员沈泽民指出其与其他“女学”的不同之处——在1922年3月5日出刊的《妇女声》“平民女学特刊号”中,沈泽民认为,“平民”意味着区别于“贵族”。何以称作平民女校?第一,这是平民求学的地方;第二,这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他希望平民女校发达起来,“实现我们理想中所盼望的妇女运动之花。”
作为“红色起点”丛书之一,《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以场景化、沉浸式的写作描绘了党史中这短暂却伟大的一笔。作为诗歌创作者,杨绣丽还为此作《腾蛟起凤赋》,也收录到本书中。
最后,杨绣丽为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作结,她指出,平民女校中的这些杰出的女性,一群追求男女平等和自由、为追求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女性,她们走过茫茫黑暗,和无数人一起创造了历史,也见证了历史。平民女校是追求独立、自由和真理的一个起点,像一道红色的刻度,永远标记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