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行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礼仪专业毕业的小茶表示,她目前在某县城殡仪馆工作。由于缺人,她需要身兼数职,工作内容从礼仪、业务洽谈、防腐、缝合化妆到人事财务,什么都得做。在宁夏某殡仪馆实习过的小刘亦有类似感受,殡仪馆里人手不足,多的时候一天处理了六具尸体。
专科学历对于学生入编和晋升或有影响。据一名殡葬专业老师了解,以殡仪馆为例,目前已有不少殡仪馆的招聘要求是“本科学历”,“这专业就业率好,但是上限很低。即便有的殡仪馆不要求‘本科’,但在后续竞争中专科生缺乏优势,也难晋升。”该老师表示,学校里有不少学生选择通过“专套本”的方式提升学历,即学生在读专科的同时,学习本科段的课程,通过本科课程考试后,专科毕业时会获得高等教育本科的文凭。不过,这类人数有限。
除了“专套本”,专升本也是一种出路。目前并没有和殡葬直接对口的本科专业,沈宏格表示,“每年专升本的学生占比不到10%,绝大多数学生如果有合适的就业单位还是会选择就业。”沈宏格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录取分数上看,殡葬专业在湖南省内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本科线十多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任俊圣也表示,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高考分数均高于本科线。从殡葬业内人士到教师、学生,都多次跟记者表示,希望能有殡葬大类的本科开办。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在殡葬专业大二学生小刘看来,学校里所学的技术,去殡仪馆待上两个月也能掌握,甚至有好师傅带着会学得更快。小刘觉得,学校里的实操学习相对匮乏,“例如我们的防腐整容课程,基本只学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什么实际操作的机会。”她想毕业后去北方城市的殡仪馆,但“这些地方殡仪馆的编制大部分都是给本科生”,她打算先去专升本,然后再考编。
此外,进入殡葬专业往往还要面临外界的质疑和反对。有记载,早期的殡葬专业学生经常被其他学生嘲笑为“死人专业”“火葬场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一起排队进餐。多名受访的殡葬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在报考时均受到父母的反对。小刘表示,大部分人得知自己专业时最直观的想法都是“女孩怎么学这个”。而她的学姐在相亲时,一告诉相亲对象自己是殡葬行业人员,对方“连水都不喝,直接离开”。对死亡的惧怕与忌讳,也阻碍着殡葬教育整体的发展。“自己不愿意干(殡葬),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去做。”孙树仁称,对死亡讳莫如深的意识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报考,从而使殡葬教育发展较慢。
事实上,此前也有不少发展殡葬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尝试。2006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联合开办殡葬专业研究生班,但该课程班并不授予学位,也不属于学历教育的范畴。2007年,中国殡葬协会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哲学专业殡葬文化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面向全国殡葬行业工作人员招生,希望能培养思考型人才,为殡葬行业提供建设性发展。不过,这样的殡葬专业研究生班基本都没有持续开展。2020年,上海开放大学在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下增设生命教育模块,开设殡葬社会学、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哀伤辅导与殡葬礼仪等课程,主要面向本市殡葬系统员工招生办学。不过,这属于成人教育,相当于本科同等学历。
“旱厕就相当于处理遗体及应对死亡焦虑的传统殡葬,水厕相当于理想的现代殡葬。人有死的必然性,处理遗体是必须的。那么人该怎么面对遗体和思考生死?殡葬工作者就在做着‘隔绝’这样的工作。古代社会中,大部分百姓生活艰苦,通过传统殡葬的处理,塑造死后世界,让生者得以继续生活。”任俊圣认为,现在的殡葬仪式仍未走出传统的阴影,尽管具有特定的心理效果和社会作用,这种效果和作用常常停留在表层,让情绪暂时宣泄和转移。
“但现代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幸福比苦难多,不管是把‘厕所’理解成现在殡仪馆的物理空间,还是大多数人对于生死问题的心理空间,我们现在还需要把‘厕所’建立在远离我们之外的地方吗?”在他看来,仪式作为死亡创伤的疗愈没有发挥理想的作用,人们因为死亡所承载的情感压力和焦虑,未能得到有效的释放,生存的根本问题“死将何往”及其相关的生命意义问题,仍旧滞留于心里底层,人们在殡葬仪式之后的生活,仍旧通过压抑和遗忘来面对死亡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