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前海,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新中心,前海规划建设了10个冷站和90公里的市政供冷管网,供冷服务的建筑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据相关媒体报道,该区域可以同时向30栋高达200米的大厦提供集中供冷。
通过集中供冷,这些地区的公共建筑得以摆脱传统的分散式制冷系统,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相关使用者表示,与传统的供冷方式相比,集中供冷不仅节省了投资和运维成本,还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长期从事集中制冷行业,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今江淮流域(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每个省市县几乎都在开展集中供冷项目。他们在湖北和江西的集中供冷项目已经在试运行,四川和安徽也即将开始。
据他所述,过去他们在开展集中制冷项目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和客户解释什么是集中制冷,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吴小龙认为,集中制冷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他说,这与集中供冷作为民生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得到了支持有关。此外,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对集中供冷的关注度也提高了。
他提到,现在关于集中供冷的讨论已经不局限于南方,因为北方的夏天也很热。“甚至有甘肃的客户找到我们,今年的热潮似乎影响了这一地区的需求。”他说,今年他们的业务量较往年增长了至少六倍。
据他介绍,相关技术最早于1997年从美国引进到中国。目前,国内该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是一些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及陆特能源等民企,同时部分地方能源企业及地矿勘探院等机构,也在转型发展与地热能相关的业务。
以地源热泵为例,该技术利用地下100米以下的地源恒温特性进行工作。地下温度恒定在15~20摄氏度左右,在夏季,即使地表温度升高到40多摄氏度,但只要水流通过管道进入地下循环,水温可以降低到20摄氏度左右,然后通过地源热泵主机制冷将水温降低到7摄氏度后向建筑供冷,能耗比一般制冷设备低很多。“这种方式并未开采地下水,只是利用地下温度进行能量交换”,他说。
而在冬天,即便室外气温低于零度,由于地下温度仍然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可以将地下温度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的循环水再利用地源热泵主机加热到45摄氏度后,向建筑提供供暖服务。如此,便可实现冬季供热、夏季供冷。
代诺表示,集中供冷的投资成本约比传统空调高出20%,但建成后的运维成本会大大降低。同一个项目,如果使用传统制冷设备,一个月假设需要10万度电,而使用地热能可能只需6万~7万度电就能够达到相同效果。尽管前期投资较高,但在使用3~5年后,多出来的投资成本就能够收回。
“改造的成本比新修建的成本高,因此对于新建建筑,可以在设计初始阶段就将集中制冷设施考虑进去,以降低成本。”周润东说,实际上,已经建好且已安装完空调的建筑,也很少会愿意再额外支出费用进行改造。
此外,集中式制冷系统的长距离、多空间分配也会导致能源损失,对于冷却需求较小或分散的用户来说,集中式系统运行成本更具挑战性。更为特殊的是,集中供冷的实施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吴小龙认为,尽管目前集中供冷的普及还面临一些困难,但随着技术的升级和智能化的引入,集中制冷将进一步发展,并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