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集中供冷的应用仍很局限。一般情况下,在大型商场、车站、写字楼以及医院、实验室、工厂等特殊场所,才能看到。CBD片区为商业集聚区,区域内冷热需求的建筑密度大,且较为集中。这是该片区能同时实现冬季供暖夏季集中供冷的重要前提条件。”该业内人士说。
同圆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李刚曾表示,在商业集聚区,可以利用不同功能商业楼宇用能需求高峰时间不同的特点,配合冰蓄冷和水蓄冷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峰谷电差价蓄冷调峰,既降低了系统运行费用,又实现了电网的削峰填谷。
集中供冷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一直到196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才开始尝试集中供冷。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其系统的热力系数很低,且经济性也不高,甚至无法和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因此发展并不顺利。
但在运行的十多年时间里,太原实际的供冷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使用集中供冷的单位,也仅有太原火车站、太原市公安局、美特好超市(五一店)3家单位。而数据显示,太原市集中供冷能力已达100万平方米。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道,在住宅中实现集中供冷,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甚至还能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提供多套技术方案以供选择。但集中供冷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人们的认知度。
据了解,输冷管道比供热管道在保温密封程度方面的要求高,冷气管道的保温材料稍有缝隙,就会在冷气管道外表产生冷凝水、结霜,造成能源消耗。此外,居民家中现有的暖气片无法发挥散冷作用,要统一改装风机盘管风口。风机盘管风口的原理类似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通过这个风口供热或供冷。
他谈道,在部分南方已推广集中供冷的小区,每月供冷费在700元左右,“略高于空调费。”
吴小龙和团队曾在南方做过一个大范围调研,关于是否要实行集中供冷。调查初期,参与调研人员几乎踊跃支持,但到了真正付费时,却发现愿意买单的人数远远低于预期。
吴小龙认为,集中供冷虽然属于民生工程,但如何将其做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可复制性的盈利项目,才是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