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投诉性质,售后服务问题占比36.77%,合同问题占比23.68%,质量问题占比19.04%,价格问题占比4.74%,虚假宣传问题占比4.21%,安全问题占比2.81%,假冒问题占比1.35%,人格尊严问题占比1.20%,计量问题占比0.70%,其他问题占比5.50%。
旅游出行涉及交通、住宿、餐饮、景点、导游、购物等多个环节,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一是酒店行业趁节假日大幅涨价;二是部分酒店缺乏诚信单方违约或砍单;三是旅游景区消费者体验差;四是景区购物问题多发;五是导游强行推销、强制购物问题屡禁不止。
消协意见 相关演出票务平台和主办方在制定服务条款时,可以借鉴航空、铁路等行业的成熟做法,制定阶梯式退改规则,并向消费者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票前充分知情和主动确认。如果推出“不退不换”的门票,应当同时推出可退换门票,并且设置合理价格供消费者自主选择和公平交易。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演出票务市场的监管,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实时监控演出票的来源和流向,推动演出票务交易公开透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陷阱”屡现,商家打着技能培训机构名义在社交平台发布影视后期制作、播音配音、游戏原画、塔罗师、心理倾听师等“培训”广告,宣称“包教包会”“承诺兼职”等,实际课程内容质量低劣、与实际操作脱节;二是职业资格培训骗局频发,培训机构声称有“内部试题”、考试包过,甚至付费便可直接获取证书等诱骗消费者支付所谓“培训费”;三是消费者退费难;四是诈骗分子冒充国家相关部门实施退费诈骗。
消协意见 警惕培训机构故意混淆官方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和社会机构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区别,进行误导性宣传或实施欺诈行为。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培训机构和相关诈骗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一是食品变质或食品中有异物;二是销售临期食品不告知,如将临期食品与其他食品混合销售或未告知消费者为临期食品;三是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销售,并声称具有某种保健功能甚至具有疾病治疗效果;四是外卖渠道订餐投诉量增长明显,外卖食品不卫生、封装不严、出现遗洒、送餐不及时、索要好评、发生争议态度恶劣等问题频现。
消协意见 消费者要注意辨别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会有天蓝色的“帽子”型标志,俗称“小蓝帽”或“蓝帽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2018年10月1日起,食品安全认证已不再使用QS标志,改用新的SC编码。
家装领域消费纠纷普遍存在案件复杂、调解难度大等特点。一是装修工期延误,如经营者不按合同约定时间交付家具产品或不按约定时间施工;二是全屋定制家具货不对板,如家具成品的尺寸、款式、颜色与合同约定和设计图不符;三是家装材料以次充好;四是家具建材卖场以约定或单方声明排除法定责任。
消协意见 家居卖场应加强对卖场内店铺的管理,对于存在撤场风险的商户要及时对消费者作出预警,对于因商户撤场造成的纠纷,卖场应当承担连带赔付责任,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未使用卖场合同、未“统一收银”等理由拒不担责。消费者在选择装修公司时,要重点关注经营者的资质、质保服务、消费者评价等信息,签订合同时要对装修质量的标准进行明确和量化,重点审查质保条款、违约责任等内容,注意及时留存证据。施工方应当依法诚信经营,将可能产生的增项和预估价格充分告知消费者,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近年来,一些卖场因为经营不善或者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损失。一是付款后长时间不发货;二是取消订单后长时间不退款;三是延保维修服务责任不履行。
一是办卡手续不规范,如商家不签订正式合同、消费后不提供凭据或发票,发生纠纷后消费者举证困难;二是办卡后降低服务质量,如经营者单方更改服务内容或以各种理由不提供选定人员服务等;三是关门停业前促销,恶意骗取消费者预付资金后跑路失联,消费者预付款难以追回;四是变更经营主体逃避履行债务,如经营者通过变更企业名称、店铺标识、法人代表等方式变相逃避债务,对消费者预付资金使用设置不当限制,或不承认消费者原预付资金在新店铺的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