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的县长父亲》这篇文章,火了。只是,起初它是被“黑”而红的,随着事实的真相被揭开,德州作协对此所作的删文处理再一次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9月18日,德州作协公布的“廉洁文化主题征文获奖名单”上,《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赫然在列并获得一等奖。文章标题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经典桥段中出现的“我的区长父亲”一文标题形式的类似性,给网友们带去了许多联想,也给这篇作品带来了太多麻烦。不少网友在对作品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肆意嘲讽“文艺照进现实”,认定作品得奖或有内幕。随后,德州作协将此文的获奖信息和链接删除。
当人们扒出《我的县长父亲》原文和作者家庭时,才发现:县长父亲叫于志明,43年就投身革命,是解放后当地的首任县长,更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鞠躬尽瘁的好干部。作者本人也已经是退休老人,她向党史研究所捐出了129本父亲工作日志,其中记录着父亲34年间的日常工作细节,这位共产党员与禹城人民一起投身治理盐碱地,一直到生命中最后几年都在和病魔抗争的过程中坚持工作。
这位两袖清风的县长已逝多年,不但生前从未以权谋私,以至于给家人留下“铁面无情”的印象,也绝无可能像电影所讽刺的那类人那样,为子女留下多少荫蔽了。他所留下的,是比那更了不起的东西,是灵魂的指引,是精神的榜样。
不需要什么文笔,这一切仅仅以质朴口吻如实写来,就足够动人。多年以前,《我的父亲母亲是校长/医生/教师......》这类作文标题也曾盛行过,用意就在于反差,因为手握特权而放弃者,其精神会被衬托得愈加可贵。
县长还是那个县长,父亲还是那个父亲,但放下先入为主的偏见后再回望,会愕然意识到:有些人眼里只能看到县长二字,但在有些人眼里,县长只是描述,与农民、工人等等并没有多少不同;有些人眼里父亲是资源,但在有些人眼里,父亲是一根顶天立地的脊骨,一位值得致敬的先辈。
许多网友因之纷纷回忆起,自己的身边也曾有过类似的长者,有过这般的事迹,他们曾以身作则,让清风正气在子辈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时代如何,我们自古以来总有这样的人。
有一位网友说:为我昨天的轻浮道歉。“浮”于表面上的匆匆过眼,“轻”飘飘就出口的伤人话语——对于当下网络环境中种种怪现状,用“轻浮”这个词来描述其实挺精确。许多人在快节奏的上网冲浪历程中冲得甚至有些“魔怔”了,总好像要急于表态,急于站队,急于激烈地去支持和批判些什么,但甚至等不及在亲自观察后再得出结论。
在指责德州作协太不硬气,该删的不删,不该删的删,根本没有标准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起自己的标准,自己的防线,不做“轻浮”表态的那一个。
谈清正、再谈廉洁、再谈数不清的榜样,永远都有意义,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记忆的防线。我们自古以来总有这样的人,但他们不是故纸堆里的陌生符号,他们是身边行走的榜样,是你或者他的父亲母亲,也可以是你自己。他们并非没有人味、不接地气,而恰巧是世间最有人味、最接地气的人,他们贴近的是更多的人,是大家而多于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