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八角笼中》——追求自由的DNA

频道:动作电影 日期: 来源

向腾辉(王宝强饰)开办的格斗俱乐部起起伏伏的坎坷历程,扛起了超过自身能力的社会责任,一路走来,伤痕累累,让人泪目。以苏木、马虎为代表的孩子们为走出大山,在困顿的人生道路上挣扎,让人叹息。

《八角笼中》演绎了人类生存底线下的需求。八角笼是一个封闭擂台,比赛中只有两名选手和一名裁判允许进入笼内,选手在里面你死我活、满脸血污,外面是看台上兴奋的观众。虽然这样血腥、艰苦,却是这些孩子唯一的出路。遥想古罗马上千年前的角斗场上,那些以命相搏、供人取乐的奴隶,对人来说,失去做人的资格、没有正当的生存之路才是更残忍的。

正如腾辉在电影中所说,对这些没家、没地、没钱、连骗子都不愿意骗的孩子,是他让他们第一次吃饱饭,第一次穿上新鞋,第一次见到和用上电风扇。电影中的小布好奇地反复拉拽着电扇开关,一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酸。

《八角笼中》阐述了对欲望的克制。腾辉带孩子们在省城表演的时候,遭遇一群地痞无赖手持棍棒砸场子,其间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腾辉也大打出手,对方拔刀相向,马虎情绪异常愤怒,动了杀心。面对此情此景,性格暴躁的腾辉忍住了继续动手的冲动,及时制止马虎。如果不是这样,一旦马虎误伤人命,就要面临牢狱之灾,他的前途自然而然也就终止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腾辉做对了,他没有率性而为,挽救了马虎,也为腾辉俱乐部保存了实力。

“由着自己”,意思是不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人生随着欲望走。自由在古代是一个贬义词。《东周列国志》中宣王训斥臣下说:“怠弃朕命,行止自繇,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到了近代,自由成了崇尚个体独立的代名词,是理性对欲望的引导与控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提到,人的自由是对欲望的一种克制。

《八角笼中》体现了对命运的抗争。剧中孩子有一句话“为什么是在笼子里面打?”,其实这就是一种绝望,是人在低谷时的一种呐喊,是对放飞自我的一种渴望。笼子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物理条件限制,更是一种对自由的禁锢。只有走入笼中,经过拼搏,才能走出笼。电影以《八角笼中》为名,也暗含着普通人冲破“命运之笼”的寓意。

王宝强表示,希望借电影中的人物向大家传递一种正能量,对抗命运的不公时能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势。卢梭曾经说过,人,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生来自由”是人的一个使命,一种本体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现实;人必须去不断地追求自己内心向往的自由,这样才是一个实在的自由人。一个现实的自由人就是在枷锁中不断追求自由的人,不断地解除和突破枷锁而越来越自由。

记得上学时,课本上有一句话,山的那边是海,当时觉得特别有诗意,长大后,才知道这讲的是人生。有的人终其一生想走出那座大山,去到海的那边,却最终滞留在山的这一边。面对困境,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八角笼中》诠释了理想的含义。电影中的一句口号:生如野草,不屈不挠。当腾辉问苏木格斗是什么的时候,他稍作思考便眼神坚定地说格斗就是他的路。格斗使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坚信格斗能够改变命运。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指导、用刑罚规范,国人被动地出于惧怕触犯禁令、遭受刑罚而行为,禁令、刑罚之外便肆无忌惮不知廉耻;用道德来感化、用礼法来约束,国人才会因知廉耻而自觉地行为并发自内心地反省改善。这当然仅仅是一种理想,只是孔子儒家学说的逻辑推论,能否实现还未可知;但是作为人生理想的终极追求目标的确有存在的必要性。

人生好似一个八角笼,我们往往难以挣脱它的束缚,只有当我们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后才能逆天改命破笼而出,获得自由幸福的生活。《勇敢的心》中,在威廉·华莱士被诱俘后处以绞刑时,那最后的一呼“自由”,响彻天地,万古不绝。那是人类灵魂深处的呼喊,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诉求。(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八角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