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届生郭宇豪将入职一家电气行业的上市公司,成为一名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吸引他的,除了11万元的年薪,还有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他把这个工作机会归功于职业本科期间的学习,“学校在理论和技能方面为我插上了双翼。”
作为首批“吃螃蟹者”,毕业生收获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通向未来的多元选择。《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他们有的进入行业领军企业,有的选择继续深造……从打破学历“天花板”,到构筑成才“立交桥”,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开花结果”,职业教育正迎来发展新机遇。
“我收到了5家大型企业的录用通知。”谈起这个毕业季的收获,郭宇豪难掩喜悦。大专最后一学期,他曾短暂地加入求职大军,但进入工厂一线实习后,他觉得“工作成就感很低”。迷茫之际,恰逢职业本科开始招生,郭宇豪立刻投入复习,最后成功就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伍涛就是选择继续深造的5人之一。他与职业本科的相遇充满波折,“起初对办学性质感到疑惑,对社会认可度也没把握,后来又有传言说没有学位证,我差点就放弃报名。”入学后,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伍涛的疑虑被打消了。
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对本科生的就业质量给予高度评价:“这充分表明职业本科毕业生是能够得到社会认可、行业企业欢迎的,也充分彰显了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去年12月,在与众多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同台竞技中,西安汽车职业大学应届生王志成脱颖而出,被长城汽车公司揽入麾下。出于对汽车的喜爱,他在大专时选择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本科又考入同校车辆工程技术专业。
“大专的教学偏重实践,本科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对王志成来说,读本科是一场“解密”之旅,“比如安装发动机,以前只是按照技术手册去操作,但并不明白为何这样装,而在本科第一年开设的‘发动机原理’这门课上,所有困惑都迎刃而解。”
今年,陕汽集团从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招聘了50余名毕业生。集团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陶宏告诉记者,供需双方“一拍即合”:“一直以来,专业技术人员对生产一线的掌握程度不如直接生产人员,而直接生产人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如专业技术人员,导致两者沟通效率低下。而职业本科生既善生产又懂理论,既能在现场摸排问题,又能向上反馈问题,在两者间架起了一座桥。”
“首届本科生毕业,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杨小敏向记者表示,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也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职业本科正当其时。一方面,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学历“天花板”被打破,学生获得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一大批知识密集型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步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