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0岁的陈真走出校门步入了警营。洋溢着激昂青春的她,因岗位的需要,成了临泽县公安局的会计,此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
上世纪80年代,还没有电脑,账务、资产、被装以及工资发放等基础台账工作,全都要靠人工手工完成。那时公安经费紧张,工资每月以现金形式发放,每人一个信封,零零整整的装好,并在信封上写好金额,3万多个这样的信封经她的手发出,却没出过一次差错。白天办理业务、晚上在家记账,繁杂的工作时常使陈真感觉分身乏术。88年10月,女儿的出生带给陈真初为人母的喜悦。11月的一天,领导找到陈真家里,告诉她,她不在岗,财务工作无人替代,已影响到单位正常运转了。听领导这样说,她没有多想,把不出满月的女儿交给保姆,自己顾不得产后身体的恢复就上了班。母亲责备她太草率,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可她却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职责啊”。
90年代中期,临泽县公安局有了第一台电脑,是一台“486”,那时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对大多数人而言还很神秘,但陈真却和一帮年轻同志一起学起了电脑,两年的时间,她不但学会了办公自动化,还完成了电算会计的课程学习。2003年11月20日,“二十公”会议召开后,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开始逐步形成,临泽作为一个西北县城,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央的关爱。2006年,根据市里的统一安排,局里给财务室配备了电脑,并且购买了会计软件,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第二年,陈真又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局包括派出所在内的资产进行盘点,并录入系统,实现了装备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底,临泽县局接入了公安专网。原来的单机被一根根网线连接起来形成了资源共享的网络,警务保障工作也逐步形成了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更加规范的运行模式。近年来,各类信息平台开始层出不穷,不断提高警务保障工作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公安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的必然趋势,依托“金财工程”建设,各类警务保障装财系统达9个之多,每个平台的启用,陈真总会认真学习使用,并且,在使用中欣喜地体验着科学软件代替繁琐手工的差异,她说“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翻开局档案室里的财务档案,从1985年起,每页泛黄的纸张和密麻的数字,都承载了她辛勤的汗水,她是千千万万为公安事业兢兢业业奋献青春年华公安女民警的缩影。岁月变迁,谁也无法阻挡,当我们感慨美好时光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在临泽公安发展史上默默奉献、执着坚守的一个个“警花”们,她们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不与日月争辉,却默默传递着光和热,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全部奉献给了自已钟爱的公安事业。
亦是百姓心中温暖的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