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反戈一击的“霹雳火”

频道:日本电视剧 日期: 来源

第一面是炮7师授予的集体二等功锦旗,上面写着:“英勇顽强及时准确,发扬了炮火威力”。在接到开赴朝鲜战场的命令时,连队刚刚完成改装训练。为提升炮弹的装填速度,官兵扛着35公斤左右的炮弹每天装填上百次,几天下来胳膊都肿了一大圈。在阻击突袭金城之敌时,由于诸元准确、火力密集,官兵一举创下了86发破甲弹击毁敌11辆坦克的辉煌战绩。

第二面锦旗是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时获得的,上面印有白色烫面字,“你们一次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的指挥,取消了敌炮的发言权,创造了榴炮击毁战车的新纪录。”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敌人在连队火炮阵地上投下了15000多发炮弹,茂密的松树林瞬间被炸平,没有了遮蔽物,官兵被迫钻入坑道。在补给严重匮乏的条件下,大家只能用弹坑里的积水来煮面汤充饥。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连队官兵在反击作战中毁伤敌榴弹炮11门、汽车25辆,毙伤敌100多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第三面是荣获“二级英雄连队”称号的锦旗(复制件),上面印有“英勇顽强 战果辉煌”,荣誉的取得离不开连队特等功臣金耳世。一天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进行。突然,连队接听开炮指令的话筒没了声音。电话兵金耳世意识到是电话线被炸断,迅即背起单机,拿着接线钳冲出了工事。然而,就在接完第2个线头时,敌人的炮弹将他掀倒在地,等金耳世清醒后发现,自己的右腿已经被炸断、血流不止。见状,他抓了把土糊在伤口上,然后,两手抓着地,艰难爬行20多米,接好线头。金耳世因失血过多牺牲,手中紧紧握着的线头成为他留给战友的永久记忆。战役结束后,连队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二级英雄连队”称号,这面锦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在6连如果不好好干,就会感到愧对这3面锦旗,愧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战士李奕航说,初到连队听到这些话,他以为班长是在给自己灌输“心灵鸡汤”。然而,很快,他的思想有了彻底转变。不久,连队列装了一批新型火炮,而这些火炮要在接下来的演习中登场亮相。那段时间,为了让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战友们都像发了疯一样拼命地训练。有的战友手指受了伤,仍坚持加班训练。临近退役的火炮技师张新忠更是到处打电话、借资料,熬夜加班破解维修难题。目睹这一幕幕,再回想班长的告诫,李奕航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是英雄连队的一分子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英雄的连队英雄的兵。在不久前的一次比武,多个课目连贯进行,李奕航因体力不支,摔倒在比武场上。听到战友的加油和鼓励,想起荣誉室里面的3面锦旗,他咬紧牙关强忍疼痛完成任务。“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许多兵器展品,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段熟悉的旋律。

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战火硝烟洗礼下越战越勇,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回顾抗美援朝战争那段历史,人们经常会为志愿军将士参加战斗的艰苦卓绝而震撼,同时也常被他们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所打动。

负一层展区里,十余门榴弹炮组成钢铁阵列。一门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赫然位于阵列的“C位”。一听“美制”二字,大家肯定能猜到,这门榴弹炮是志愿军将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博物馆中陈列的只是所缴获的同类装备中的一门,和其他被缴获的榴弹炮一样,它在志愿军将士手中对敌人反戈一击,成为志愿军得心应手的压制火力,最终成为一门“功臣炮”。

功勋火炮背后,站着一支能征善战的功勋连队。我们都知道,强大火力源于火炮与弹药的性能,实现高效打击则要依靠炮兵的出色操控。正是人装结合程度上的差异,使抗美援朝战场上的M1式155毫米榴弹炮在志愿军和美军手中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遭遇,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在第一阶段战斗中,志愿军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劣势装备重创了装备着现代化武器的美军及南朝鲜军,打击了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骑兵第1师的嚣张气焰。

关键词: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