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人生之路》的原著小说《人生》,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

频道:剧情电视剧 日期: 来源

《人生》是路遥的经典中篇,首发于《收获》1982年第3期,作家毛尖曾用“风靡中国大陆”来形容这部1980年代的作品:“故事主人公高加林就像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费金一样,人名变成了词汇。一个男青年,离开故乡进城,在城市里积极奋斗,城市女朋友立马把家乡的姑娘给比了下去,但是,城市不是那么容易站稳脚跟的,都市的陷阱又把他送回了原地。这样的男青年,我们统一称他为:高加林。”

陈晓 饰 高加林澎湃新闻:你认为《人生》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李建军:在1980年代初期,从题材到主题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生》都打破了原来僵硬的模式。在它之前,我们很少关注个人的境遇和生存状况,我们总是把个人融入整体,农村青年的个体经验也是被严重忽视的,或者说,是用一种宏大的叙事把个人的经验淹没掉了。路遥的《人生》第一次深刻表现了高加林个人在一个充满冲突的困境里的遭遇。它是“新时期”第一部表现个人命运或者个人与社会冲突的“人生现实主义”杰作。

另外,从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角度看,路遥在《人生》里用了空前成熟和自觉的方法来展开叙事和塑造人物。过去小说家写生活都是单向度、简单化、脸谱化的,好人和坏人泾渭分明,但路遥塑造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比如高加林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方面你恨他,觉得他抛弃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忘恩负义;另一方面你又同情他,觉得他也是生活中被动的角色。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户籍制度。我国在1958年1月公布了户籍制度管理条例,确立了“城乡的二元结构”这么一个户口制度。农村户口不能转成城镇户口,这就意味着农民身份固化了——生下来是农民就永远是农民了,既不能随便迁徙,也不能到城市里去生活。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从1958年一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再到现在,户口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严重的户口歧视和身份歧视了。

当时农民离开农村的过程非常艰难。在“文革”期间,路遥作为造反派“红四野”的军长,通过“三结合”到县里当了革委会副主任。在乡村社会,那是一个高级别的干部,但他依然是农民身份。后来“三结合”这一领导组织被解散以后,他又回到农村当起了农民,就像小说中高加林到县城工作最后又被遣返回农村的经历一模一样。

所以他写《人生》是切实地将他自己的、朋友的、亲人的人生经验都汇聚在一起,有现实生活依据,而非凭空虚构,这也是路遥小说创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贴着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写。现在胡编乱造的作家太多了,但路遥的小说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有一种很强的真实感,你一看就会被吸引、被感染、被说服。

陕西榆林,路遥故居。视觉中国资料图澎湃新闻:反过来说,《人生》对路遥的人生有着哪些特殊意义?李建军:意义巨大。在《人生》之前,路遥在“文革”时期也发表过十几个短篇小说。“文革”结束之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叫《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中篇小说奖。第二部中篇小说叫《在困难的日子里》,我认为这篇小说标志着路遥整个写作的转向,即从不成熟的虚假权势英雄塑造转向讲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故事。《人生》是他的第三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创作成就最高的中篇小说。发表了《人生》,路遥就成为最重要、最著名的当代作家之一。

我认为《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是路遥所有创作的精神纲领,他说:“如果我们是善良的,我们就应该普遍同情所有人的不幸和苦难。”路遥懂得爱的哲学,字里行间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爱和对人的理解。爱的能力比写作本身的能力更重要,爱的能力的培养也比写作技巧的培养更难,路遥完成了精神与情感上的自我启蒙,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路遥的写法没有什么新奇的技巧,就是采用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方法,但是能让人读懂,能吸引人,感染人。路遥说过,他“要把笔磨钝了写”。笔本来是很尖利的,你可以写得华丽、漂亮、炫目,但路遥就是要磨钝了写,很朴实。现代主义的那些时空交叉、意识流等等技法,路遥都会,但他觉得那些离读者太远,容易给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所以他不用。

李建军:我想这或许是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价值尺度出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文学趣味教育出了问题。现在大学里教书、编教材的人,很多是受1980年代文学教育成长起来的人,在他们的观念里,文学就应该是先锋的、现代主义的、奇特的。所以为什么对路遥评价不高?因为路遥的作品很朴实,没有任何陌生化的、奇特的东西。

但我觉得路遥就是在方法和内容的朴实和普遍意义上,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创作。托尔斯泰的作品也并不华丽,莫斯科大学一位俄语文学教授给托尔斯泰作品的语言打分很低。路遥受托尔斯泰影响很大,他是那种真正具有泥土气息的作家,用有温度的语言来写人和生活。为什么普通读者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一看就能看进去呢?因为他用的是那种最朴素亲切,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文学并不是让我们去猜谜的。

澎湃新闻:你觉得路遥的写作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写作有哪些启示?李建军:文学其实是人和人之间诗性的交流方式,文学追求的效果应该是让大家能够理解,能够被感染、被说服,让大家觉得文字既亲切又有魅力,这是路遥的创作给我们的最深刻的一个启示。文学作品只有首先让读者理解和喜爱,才有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作品。

关键词: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