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从《人生》到《人生之路》:为什么说改编是合理的

频道:剧情电视剧 日期: 来源

改编为什么是合理的呢?其一,时代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小说中,高加林之所以一心想要离开乡村、渴望成为城里人,甚至为此牺牲了与刘巧珍的爱情,与具体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城乡二元机制非常刻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是被限制的,如果高加林无法走出农村,在时人看来,就意味着他会一辈子束缚在农村的土地上。小说只有中篇的篇幅,它所涵盖的时间线也很短,高加林无法预测之后时代的变化,也由此,他会有那么强烈的走出乡村的欲望,并让这个欲望主导了他的选择。

时过境迁,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固然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剧集并不掩盖这一点,反而增加了不少原创情节予以揭示,诸如乡村学校的落后、高双星在大学遭遇的文化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今时今日,城乡之间的流动是自由的,户籍的变更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剧集有理由不过多拘泥于小说中“户籍影响终生”的设定。

在这个意义上,《人生之路》可视为《人生》一脉相承的续写。剧集主要讲述的是,高考后人生被“偷走”的高加林,如何重新书写自己坎坷又精彩的人生履历。通过预告可知,观众之后还会看到高加林走出乡村、去往上海打拼的过程,剧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拓展延伸。

而如果说小说是高加林一个人的独角戏,那么《人生之路》要讲述的,则是一代年轻人的人生之路。既包括高加林(陈晓 饰)、刘巧珍(李沁 饰)、黄亚萍(张嘉倪 饰)、马栓(唐曾 饰),还包括原创的角色高双星(王天辰 饰)。剧集丰满了他们每个人的故事,续写了他们“并非结局”的前路和去向,汇聚成一代年轻人的典型群像。

小说中,高加林一度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追求理想的生活没有错,只是这不该以脱离、贬低、否定现实生活为前提,否则就会走向凌空高蹈,最后就会从高处重重摔下。在高加林经历人生的挫败后,路遥在小说中沉痛地写道:“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人生之路》延续着这一思考。小说是反面烘托,剧集采取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它是正面描写。它要给予高加林更多的残酷的考验,并以高加林在每一次考验中的抉择,给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做出一种积极的示范。

比如开篇剧情中,非常重磅的一个桥段是,高加林在高考中被录取了,却因为高明楼(林永健 饰)的私欲和贪念,他窃取了高加林的录取资格,让自家的儿子高双星顶替高加林去上大学。

在经历人之常情的情绪低落后,高加林接受现实,也不放弃理想,他决定复读。之后母亲意外摔伤,让高加林打消了复读的念头,他在乡村学校里当代课教师,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竭尽所能地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回到课堂中来……

从这里开始,观众看到的其实就是“并非结局”之后那个高加林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他不是将主要精力用在自我感伤、自我埋怨或埋怨他人上,也不是想方设法走捷径,而是接受差距的存在,但不认命、不妥协,以个人的持续努力不断缩小差距、弥补差距。

这个桥段的第二个功能是,它是形塑高双星这个人物最重要的策略,因为高双星是顶替高加林的名字上的大学,假若他不坦承这个错误,这个枷锁就会始终伴随着他、困扰着他。高双星是某一部分年轻人的缩影,他会何去何从,他何时能幡然醒悟,会是后续剧情的一大看点。

《人生》是穿越时间的经典。小说中的历史语境虽然只存在于具体的时间段,但小说中提出的人生命题——“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却永不过时。《人生之路》始终恪守的是原著的人生命题,它的改编更多是技术层面的调整,让这个故事更加符合当下的语境,同时让剧情能够扎实有效地支撑起37集的篇幅。《人生之路》继续追问的是,新时代语境下的青年人,该如何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不必着急给出结论,让我们跟随着剧中高加林的人生路继续走下去,他会给我们一个有力的回答。

关键词: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