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形象即至尊宝戴上金箍后,成为齐天大圣,猴王本相显露:毛发旺盛,眼窝深陷,带烟熏效果,鼻头两侧与人中的黑线,像一个牛角,或是为了贴近“雷公嘴”而特意为之。该造型颇为桀骜,加上他说话时总有种玩世不恭的傲慢,称得上是孙悟空人物影史上的创新。但这个形象绝对谈不上“美”。
一俟变身,则卸下人相,代之以猴脸,凶神恶煞,犬牙交错,仿佛吃人的猛兽。这个形象设计是在《西游降魔篇》的矮人孙悟空基础上,做了一次成人版的复刻,阴毒狠辣全写在了脸上。
最后的终极形态,则是孙悟空面对强敌时显露的真身,与前作的大猩猩不同,这次是一只体型巨大的熔岩金刚石猴。孙悟空是石猴所化,金刚乃佛教的护法力士,同时也多用来代表好莱坞创作的猩猩形象——周星驰和徐克将几个元素结合起来,塑造出史无前例的孙悟空形象,委实令人赞叹。
这名创立者就是1986年电视剧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观众对美猴王形象的执念,基本发轫于六小龄童。只因他扮演的孙悟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走路时蹦跳的肢体动作,以及搔耳挠腮时手部的下垂动作,甚至撒泼打滚,都完美而自然地诠释了一只“神猴”的气度和灵韵。
这类以六小龄童为主要代表的孙悟空形象,其共同特征就是在人相和猴脸之间取得平衡,人为主,猴为次,辅之以一定的猴戏动作如抓耳挠腮等,最终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孙悟空。
周星驰对这一形象及相应故事情节的颠覆,曾招致六小龄童的批评。他认为孙悟空不该和白骨精谈情说爱,肩扛金箍棒吊儿郎当地走路,这是对经典名著的亵渎。
六小龄童的判断,有他的立场和考量;但孙悟空并非不能与白骨精恋爱,关键是要有符合创作规律和人物逻辑的故事做支撑。显然,周星驰的创作是改编,而非乱编,是戏说,绝非胡说。
制片人周珮玲也曾透露,“这个美猴王和大家以前所看到的都不一样,影片除了会体现周星驰先生所特有的幽默风格外,还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人性,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预告片无法窥见整个故事的面貌和人物的挣扎,“人性善恶”更是无从谈起。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最大的惊喜和最大的担忧,还是周星驰能在该片中发挥多少作用。观众既期待第三个“周氏西游”作品,又怀疑周星驰只是挂名并不能主宰创作,还有一种可能,即《美猴王》口碑崩塌,反倒破坏了《大话西游》所创造的周氏孙悟空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