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27岁的《碟中谍》,能挽救好莱坞电影吗?

频道:动作电影 日期: 来源

今年,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短短几个月就火遍全球,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到办公室里的白领,各行各业的人纷纷感叹自己的岗位或将不保。不久前,16万好莱坞演员举行了史无前例的大罢工,共同抵制“AI入侵”。这不仅是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行业罢工,也被认为是人类抵抗AI威胁的首次集体行动。

早在2001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就通过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对未来的AI世界做出了种种设想。但是,当时的他大概不会想到,22年后好莱坞却在凶猛的AI浪潮中首当其冲。在越来越多人焦虑技术冲击的当下,人工智能顺理成章成为了《碟中谍7》新的故事背景,在关注现实热点的基础上,电影还提出了更惊人的设想:如果人工智能想要控制人类,我们怎么该办?

《碟中谍7》中的治理系统升级到了一款人工智能程序“智体”。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在自我觉醒后快速迭代升级,不再受人类控制,不仅让以伊森·亨特为首的IMF小队遭遇重重考验,更凭借其拥有的信息掌控能力与有意识的智能化形式搅乱了世界秩序。

作为《碟中谍》系列出现的第一个虚拟反派,“智体”控制的电子设备遍布每个角落,欧美各国的军事、经济系统防火墙被它轻松攻破。伊森·亨特和他的行动小组无论怎样策划,都在对手的预料之中,于是,他们不得不放弃数码设备,回归老式的联络方式和作战策略。这样的设定,一方面契合了时代热点与技术热潮,另一方面,却又让电影回归古典英雄主义气质。

与此同时,在当下这个时代,很多电影习惯于探讨人性的自私、黑暗,越来越往人类内心深处走,放弃了宏大叙事和歌颂某些品质。当然,《碟中谍7》也有问题:新加入的“美队女友”海莉角色处理得有些边缘化和脸谱化、剧情节奏不够张弛有度、情节设定不再严谨严密,观众烂熟于心的奔跑、换脸、动作特技抛开情怀也不再惊艳。对抗人工智能拯救全人类的英雄叙事,依旧是好莱坞大片思维下的故事套路,再热血再燃,也很难激起太大浪花。

2002年,由吴宇森执导的《碟中谍2》在中国内地上映,于当年取得了2500万的票房成绩。2006年,《碟中谍3》在国内市场取得了8120万的票房成绩,这个系列开始和漫威宇宙一样,逐渐被中国观众所熟知。2012年初上映的《碟中谍4》,是该系列真正起飞的一部,阿汤哥徒手攀爬迪拜高塔等名场面,让这部电影在当年火出了圈,6.72亿元的票房也让其轻松夺取当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27年来,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了一大票“碟中谍影迷”,还将该系列电影提升到了与007系列电影等高的世界地位。专属的电影配乐、高科技武器、谍战美女、团结协作的谍战队友以及不断转换的故事发生地,都在不断强化着这一系列的辨识度,《碟中谍》系列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好莱坞IP之一。

更重要的是,相比007系列和漫威宇宙走马灯式换演员,自1996年第一部电影《碟中谍》上映以来,饰演男主角伊森·亨特的演员却从未更换过,无论电影创作风向如何变化,观众总能看到汤姆·克鲁斯一路上山下海,在每部影片中的“玩命”动作戏。27年的岁月流转,看着银幕里持续奔跑的阿汤哥,从青春年华到稍显老态,他早已和伊森·亨特这个角色高度融合,守护着好莱坞动作电影最后的荣光。

回头去看,《碟中谍》系列中团队合作、战争与冒险、阴谋、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等主题,无一不是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新经济”概念和全球化、信息化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谍战电影再次契合了这一趋势。跨国执行任务;在全球不同城市开直升机撞卡车、飞身跳跃高楼;惊险刺激的视觉画面;英俊潇洒、英雄孤胆的人物……这些看点都恰好符合了新世纪观众的审美需求,让人看完肾上腺素飙升。

自从2019年4月的《复联4》之后,好莱坞再无一部进口片达到15亿+的票房成绩。去年底,卡梅隆“十三年磨一剑”的作品《阿凡达2》上映后,业内预测票房有望破40亿,最终却止步于15亿。到了大片轮番上映的2023年,好莱坞连一部票房过10亿的作品都没能交出来,冲进票房榜前十的只有《速度与激情10》这一棵独苗,《黑豹2》《蚁人3》等影片纷纷扑街,票房占比断崖式下滑。

关键词:碟中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