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守望者」改变|陈智锐:想改变学生 先改变自己

频道:青春小说 日期: 来源

29岁的陈智锐大学毕业就来到大凉山支教,这一教就是五年,现在的他是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响水乡木耳村木耳小学五年级的一名语文老师。作为本学期的团队组长,他还负责团队的管理和学校的整体运营,协助老师们解决教学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学文科的陈智锐看多了文人笔下的春夏秋冬,他不禁思考,是什么造就了人生的意义?大四的时候,陈智锐想做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有一天,他在学校公告栏上看到“三支一扶”的公告,那一刻,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支教生涯的第一个学期,陈智锐进入了一所民办初中,在这里,他遇到很多挑战。这所学校的学生们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快接近成年却还在读初中,很多学生身上也有多年养成的“坏习惯”。但在陈智锐看来,这些“坏习惯”的养成是有原因的:“当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可以怎么做。”

为了改变学生,陈智锐决心先去了解这片土地,了解学生。他开始学习彝族的文化经典,试图从彝族学生的文化根基里找到能让他们引起共鸣的东西。同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陈智锐学会了维修电脑,调试广播,硬是从一名文科生,变成了“伪理工男”。从教信息技术课开始,陈智锐深刻体会到学生们原来多么需要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当电脑室只剩下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时,全班的同学都挤在这台电脑前,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

“刚来木耳小学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没有。校长加老师只有3人,但学生有300多个。因为学校在山顶,有的孩子要走两个小时的土路来上学。”陈智锐说,支教老师来了之后,学校有了第一块塑胶操场,有了第一面漂亮的墙绘,学校和学生的风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刚毕业时的陈智锐,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如何在大城市生存下去,而成为乡村教师后的陈智锐,考虑的则是自己如何赋能学生。他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样能促进乡村当地教育的内循环。“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够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为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因此,除了学科课程教学外,陈智锐也做了一些创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做文化课是因为这里的孩子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我们希望帮助他们了解大山外的世界,这样他们日后离开了大山,能有更多的包容性;同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建立起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这里的学生基本都是过着农耕的生活,对自己所拥有的财物的感知度很弱,开财商课是希望学生能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强的把控能力,学会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我们很喜欢上文化课,老师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会给我们讲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知识。”这些创新课程的开设,给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门,孩子们也希望有机会能把彝族的文化和故事讲给更多大山外边的人听。

教室的大屏幕上,志愿者老师正在线上教孩子们如何科学发音,台下的学生们认真地模仿着。“这学期我们开始和腾讯的数字支教团队合作,他们来学校做了调研,也帮我们做了硬件设备的调试。我们尝试通过‘双师课’的方式给孩子们上普通话课,志愿者老师线上授课,我们支教老师现场协助,课程深受孩子们的欢迎。“除了教学外,陈智锐也在想各种方式来帮这里的孩子们去争取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了。

学生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成绩也改变了,学校也改变了!陈智锐指着身后的巨幅壁画说,“以前学校也没有这幅画,地面是水泥地,一眼望去感觉就是灰蒙蒙一片。”后来,学校有了崭新的操场和壁画,面貌焕然一新了。陈智锐希望学校的变化能带动学生改变自己。而改变就从卫生习惯开始,如今学校要求学生进校门前要先检查自己的仪表,孩子们更加讲究卫生,也更懂礼貌了。

操场上,学生们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争着讲述这两年学校最大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图书室里的书变得更多更好看了,图书室也变干净漂亮了,我现在非常喜欢去借书看。”“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多了很多社团,我参加的是绘本剧社,我觉得表演很有趣,我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的学校变漂亮了,我们有了新的操场,我还加入了足球队,我希望自己能踢得越来越好,以后有机会能去参加比赛。”

“这些年的支教经历,让我的职业规划发生了改变。我之前一直想支教两年后回家乡的学校当老师,但支教的这两年我看到了这里的学校、孩子发生了很大改变,我最终决定投身到乡村的公益教育中来。”夕阳西下,陈智锐和学生们一起走在山坡上,眺望远方,满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这是他工作生活了五年的大山。“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太阳,希望我们的工作能辐射到更多乡村学校,为乡村振兴播下更多种子,也希望将来孩子们能用所学反哺家乡。”面对未来,陈智锐充满期待,并会为之持续努力。

关键词: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