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文化学者沈迦先生在撰写苏慧廉传记时,有英国朋友告诉他,在英国,苏慧廉的女儿谢福芸的名气比她父亲还要大。沈迦先生读了谢福芸的书之后,便信然了。在20世纪英国大众读者眼里,谢福芸是个畅销书作家兼社会活动家,经常在媒体就中英关系问题发表评论文章。
谢福芸这四本旅华见闻录在当时出版时都冠以小说之名,按照如今流行的划分,属于“非虚构”。谢福芸在《中国淑女》中有说明:“我这本书不是虚构的小说。它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它是一出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的戏剧,描绘的是此时此刻活生生的生活。”
笔者在阅读后发现,虽然这四部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但每一部小说中,都能找到与东四六条班大人胡同(今育芳胡同)箴宜女校相对应的人物和场景。可以说,谢福芸的这四部小说见证了箴宜女校的变迁。虽然不是史料,但通过这些小说,能对这段历史的更多细节有一些了解。
(包哲洁)有一位朋友,也是她的老师,是一位满族的女士……她一心扑在她的学堂上。这位女士总是穿着蓝色的棉袍,干净大方,走起路来笔直挺拔。她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每天早睡早起,饮食粗淡,待人亲和。她是中国已逝时代的理想典范。
我怀着羡慕的心情,陪着包哲洁小姐走过北京动辄数英里长的大街,绕过交叉的拐角,穿过狭窄的小巷,进入这个坐落在城北的儒学学校,并最终看到了那个老师提供给包哲洁小姐的简易房间。房间很朴素,也很干净,墙上糊了白纸。
谢福芸笔下的魏小姐和骆小姐,是她的好朋友。魏小姐的原型是箴宜女校的校长骆树华,而骆小姐的原型则是教导主任白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