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工作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新方位,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
立足我国质量工作现实基础,《纲要》紧扣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兼顾国际质量发展环境和趋势,提出质量强国建设到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目标: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质量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建设质量强国的决策部署。《纲要》的出台,凸显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彰显了质量强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使命和责任。
建设质量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坚持走以质取胜发展之路,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就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建设质量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来看,我国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领域假冒伪劣和低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守牢质量安全底线,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多层级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纲要》对质量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等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特别是,《纲要》以建设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为主攻方向,部署多个方面重点任务。
注重全面系统推进。《纲要》涉及领域从微观的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向宏观经济、中观产业和区域质量等方面拓展,首次对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专门部署。《纲要》既注重提升产品、产业和区域现代化水平,抬升质量高线,又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确保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重视质量基础建设。《纲要》就质量自身“软硬件”建设作出部署,专章明确了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的任务,也从质量法治、质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等方面制定新举措,提出修订完善产品质量法,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让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等等。
强化重大工程牵引。围绕质量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纲要》专门设立7个专栏,部署7大工程,涉及区域质量发展、产品质量攀登、工程质量升级、服务品质提升、中国品牌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增效、质量安全筑堤等内容,立足于解决突出问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带动性强,是纲要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贯彻纲要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