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李白,被「放荡」误解的一生

频道:爱情电视剧 日期: 来源

曾出品出《白蛇缘起》的追光动画,推出了十年之作《长安三万里》。

但质量广受赞誉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质疑影片对李白的展现。

" 这是对李白的抹黑!"

小视看到后,不想讨论这部电影的质量,反倒想和大家聊聊李白。

大家印象中的李白是什么样子,历史上真实的李白又是什么样子。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李白的人生,就会发现这种种 " 不堪 ",不仅不是对李白的抹黑。

在我们过往的印象中,李白好像从来都是诗句里所展现的飘逸形象。

什么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特别是那句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位肆意江湖,对庙堂不屑一顾的诗仙形象跃然纸上。

但,真相是,李白的一生,始终都对做官有着无限痴迷。

那问题来了,凭着李白的卓然文采,参加科举难道不是一考即中吗?

而唐朝法度规定," 士农工商 ",商人是最底层,最下贱的阶层,根本不配参加科考。

于是,"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的李白就只能选择了走干谒之路。

也就是拜访各地的名人权贵,希望能攀上关系让自己被朝堂看到。

可大唐的诗人太多了,"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的也不止李白一个有才之人。

可这并没有折损李白的傲气。

但李白并没有因为李邕的态度有所收敛,反而自比大鹏,写出了《上李邕》: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是李白在说,凭借自己的才学,即便没有李邕的帮助,也能封侯拜相。

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李白为唐玄宗献上《明堂赋》,他用赋中的 " 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 等句赞颂明堂的壮丽,盛世的雄伟,以图让玄宗看到自己。

被忽视,被否认的遭遇多了,希望和失望的交织多了,骄傲如李白也不得不另想出路。

于是,为了摆脱自己商人之子的身份,他选择了入赘的方式。

或许只要自己不再是商人,就能被人看得起了。

终于,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34 岁的李白准备好了,第一次进入长安。

他先是向当时深受玄宗喜爱的玉真公主献了诗,又将自己的诗集给时任工部侍郎的贺知章观看。

看完《蜀道难》后,贺知章对李白惊叹道:"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还称李白为 " 谪仙人 "。

但这次的长安之行并未让李白获得朝廷的关注。

三年后,李白还是发出 " 行路难,归去来 " 的感伤,离开长安,继续自己潇洒而又颠沛的人生。

又过了八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终于看到了李白的诗赋,对其有了兴趣,决定宣召李白进宫。

此时的李白正在南陵家中,接到诏书后,他兴奋地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切也如李白所愿,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并赐李白做了待诏翰林。

他以为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被看到,终于可以一展政治抱负。

后世回望大唐时,所能想到的最辉煌的两个名词,因为玄宗的一纸诏书名副其实地交汇到了一起。

到了长安后,李白写了好多诗。

他用无尽的文采和饱满的热情表达着自己对长安的爱意,希望能在这帝国的权力中心有所作为。

可李白来长安不是想做这些的。

他想做的是 " 佐佑王化,润色鸿业 ",是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是凭借自己往日所学,建功立业。

满腔热血无处施展,他就只能 " 徘徊庭阙下,叹息光阴逝 ",然后又重新投入了轻歌曼舞、觥筹交错的温柔乡。

而天性放荡的性格,让他在长安交到了无数好友,却也遭到一些人的妒恨。

慢慢的,玄宗也对他没了兴趣。

离开长安时,李白在《秦水别陇首》中写道:"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

而这次离开长安对李白的仕途之念的打击更大了,李白老了,他开始有了出世的想法。

同年,他到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 ,成为道士,好像这样,就能彻底断绝自己对做官的渴望。

此时已经 55 岁的李白听说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引兵东巡,有自立为王的趋向。

这本是造反谋逆的大罪,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还是决心投奔永王麾下。

人生理想的再次破灭让李白更加凄茫,更何况这次还有生死之忧。

从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李白实际的政治才能实在了了,如果说以前无法为官,是因为身份的限制,那么这次,完全就是病急乱投医。

但上天对李白还是眷顾的,因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流放至白帝城的李白被赦免。

于是,他随即顺长江疾驶而下,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可这也是李白人生的最后一次大喜。

上元三年(762 年),六十多的李白在金陵去世,病榻之上,他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临路歌》。

但这里的大鹏,不再是直上九霄,锐目环宇,而是中途翅膀被折。

"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的一生,看似豪迈肆意,狂放不羁,实则满是无奈和挫折。

从《上李邕》到《临路歌》,李白笔下的大鹏飞不动了,心中的仲尼亡故了,治国安邦的理想也彻底幻灭了。

黑格尔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

回顾李白的一生,做官,是他最大的执念。

游山玩水是为了做官,逢迎权贵是为了做官,两次入赘是为了做官,就算是做道士也是因为无法做官的无奈之举。

但在古代,哪怕他们有再高的文采,其实也不算正道。

是儒家正统教育所教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学子所受到的所有教育,无论经史学问,还是道德修养,最终的目的指向,都是做官为民。

所以我们会发现,例如因父亲名字 " 晋肃 " 与 " 进士 " 读音相似,需要避讳,终生无法参加科举的李贺,以及遭遇 " 考场舞弊案 " 连坐,从此对科举心灰意冷的唐伯虎。

这些最终因种种原因没能进入仕途的诗人,往往一生都是不得志的。

学识给了他们无限的才华,却也给了他们无法摘下的枷锁。

但这具枷锁并非是他们的负担,相反更像是他们的信仰。

我们如今称其为 " 诗圣 ",就是因为他诗句中对黎民苍生的悲悯。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目睹朝廷大肆抽丁拉夫,愤慨《三吏三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哪怕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他想到的也是无数穷苦的百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很少有人知道,杜甫其实是死后很久,才被人熟知,变得有名的。

也就是说,如果后世没人整理他的诗,我们根本不会知道这些诗句,也没人知道历史上有一个他。

但即便如此,生前无人在意的杜甫哪怕自己生活都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了,也没有忘记执笔为民,忘记经世济民,忘记自己作为知识分子,"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的人生志向。

这才是他被称为 " 诗圣 " 的原因,也是诗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古代诗人的一生,其实和我们的一生一样,都始终经受着时代的限制,身份的特殊,社会的裹挟,甚至比我们都要艰难苦楚得多。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始终忧国忧民,期冀治国安民,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

杜甫是,李白也是。

不错,李白的一生或许因为想要做官,做过很多放荡不堪的事,也做过很多在我们如今看来实在不符合他人设的行径。

但这都不能作为我们看低他的凭证。

尼采说:" 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脏水也可以洗身。"

李白受制于时代,受制于能力,只能另求他法,自我疏解,但这一切都因他有着最崇高的,匡扶天下的梦想。

学识渊博只是李白们能下笔如有神最基础的原因。

更让他们被传颂千年的,是那颗哪怕怀才不遇,却依旧心系苍生,胸怀家国的赤子之心。

关键词: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