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热播已接近尾声,节目每期开头都请“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解读十个主题词的文字起源和演变的故事,追本溯源,向国内外观众生动解读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何从不同视角加以解读,节目组花了不少心思。《中国智慧中国行》总编导戴波介绍,现场邀请了潜心研究中国汉字20余年,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担任“说文解字”环节的讲解嘉宾:“理查德·西尔斯常年潜心研究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体,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汉字叔叔,他就是深深被中国文化所吸引。”
一个个有故事的象形文字,让人耳目一新。通过甲骨文、金文、小篆到现代汉字的字形演变,观众也得以领略汉字在方正的形状当中,自有一番风骨,自有一番哲理。例如,在“革故鼎新”一集中,理查德·西尔斯从“革”和“鼎”两个字的甲骨文入手,阐释“革故鼎新”的意思--除掉旧的事物,建立新的:“我们看‘革’字的甲骨文是这样子,它就像一张悬挂着的兽皮,有头、身、有尾巴。‘革’字的两层意思都是由此而来:它的第一层意思是一个名词,指剥下并去毛的皮,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皮革’。它的第二层意思是一个动词,指剥皮去毛这个动作,也就是‘革除’的意思。”
在“厚德载物”一集中,理查德·西尔斯分步讲解“德”这个会意字,“德”字里包括“目”和“心”,还有“行”的半边:“四周的四个构件表示十字路口,与现在的‘行’字甲骨文写法相同。中间的部分,是一个眼睛的形状,眼睛的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得直、看得正。所以合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这个人看得正、行得正。后来,通过演变,在金文的‘德’字里,甲骨文的‘行’简化成‘彳’,在眼睛的下面又加了一个‘心’字,表示不仅要看得正,行得正,心也要正。这样的特质后来被引申为品德。一个人要眼正、行正、心正,这就是‘德’字的本义。”
从甲骨文时期的所看即所得,到后来古人所说的身心合一,古人的造字智慧引发了有趣的联想,也让观众从中获得处世准则和生活智慧的启迪。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孙杨说: “节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就是汉字叔叔的说文解字板块,这样的给汉字拆文解字的过程,不仅展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也深刻体会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江苏新闻广播/李秋雨 顾倩颖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