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带来更大威胁的,是埋在地下或布设于水中的爆炸物。为排除这类“潜伏”起来的威胁,以探雷器为代表的各种探雷手段应运而生。
苏联工程师库德莫夫研制出的IMP-1型探雷器,是世界上第一种电子探雷器。波兰军官约瑟夫·克萨奇则进一步提高了电子探雷器的功效。1942年,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国皇家工兵团使用约500具“波兰”探雷器,在德军构设的纵深达8千米的“魔鬼花园”雷区,清理并标识出183米宽的通道,为坦克和步兵扫除了前进障碍。
尽管所用技术名目繁多,但从本质上讲,这类探雷装置同样遵循着“找不同”的基本探雷思路,即通过探测装置,在磁性、超声波、微波、介电常数等方面,使地雷呈现出与周围地物不同的变化特征,从而发现地雷。
化学探雷是通过喷撒水敏性化学药剂,来发现埋雷导致的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情况;动物探雷,是借助猪、鼠、狗、海豚等动物的灵敏嗅觉来达成目的;植物探雷,是通过改变拟南芥菜的基因,使其在附近布设有地雷时呈现出特定的颜色来达到探雷目的。
在一些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人员、装备一旦被地雷或雷场困住,几乎是九死一生。“不能乱动”的窘境,往往会让受困者成为明显的靶子,也会让其他人员、装备行动减缓。
为达到快速探雷的目的,一方面,现代便携式探雷器大多会同时采用多种探测技术,有的还被赋予人工智能,以此来提高探测灵敏度和准确率。另一方面,使用便携式探雷器时,通常会派出多个小组按一定要求同步作业,以加快探雷与排雷进度。
探测作业体系化。近年来,美国陆军工程兵按照“地形塑造”概念,一直在寻求可联网、可控制、可回收的智能地雷。这类地雷,能通过火炮、无人机、机器人地面车辆等多种平台快速部署。一些地雷还具备自我报告、远程自毁等能力。通过与其他火力协同,这类地雷的威胁性更大。若沿用传统探测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易被敌发现和袭击。与此相适应,今后的探排雷作业中,大概率会出现也能进行联网操作的智能探排雷机器人,与现有的车载式探雷器、机载式探雷器一起,构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探排雷系统,确保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探排雷任务。
探测平台自主化。集警戒、侦察和战斗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地雷,是构成网络化智能雷场的重要单元。智能地雷不仅可通过声音、震动、红外等特征识别目标及敌我属性,相互之间还能通过网络共享情报信息,确定由哪些雷体采用哪种方式来实施攻击。要有效应对网络化智能雷场,加速推进地雷探测平台的自主化势在必行。一方面,要使探雷器具有通信、定位、导航和敌我识别能力,以便融入战场侦察情报系统;另一方面,要使各型探雷器具有同步采集并实时回传数字化信息的能力。这样,依据这些信息,情报分析中心就可以快速生成战场态势和地雷分布区域图,为遂行探排雷任务提供全面、科学的决策支持,帮助实施者用最佳路径与选择来高效完成探排雷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