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以来,随着电影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相关上市公司收益如何变化也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如此涨势,主要源于电影行业随外部环境改善而稳步复苏,使得欢喜传媒的影片能够如常在院线上映,集团也由此迎来了可观的业绩释放。
依笔者来看,即使是在今年影视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欢喜传媒高达 96 倍的收益增长也显得尤为罕见。拆开背后的增长逻辑来看,欢喜传媒作为业内极具影响力的头部影视内容投资、制作公司及新媒体播放平台,其领先的精品内容储备和输出能力,持续推动公司的爆款产品打造及渠道敏感度提升,并在欢喜传媒的品牌辐射和影响力上持续夯实,为公司打造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稳固基本盘。
说到今年电影市场的 " 开门红 ",便不得不提到一部由欢喜传媒主控出品及公司股东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
这部瞄准春节档的电影,自上映后便势如破竹,跑出了强劲的票房增长曲线。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满江红》为 2023 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在中国的累计总票房 45.44 亿,总观影人次 9178.0 万,打破 6 项影史纪录,并位列中国电影史票房榜的第六位。
可以说,《满江红》的爆火,不仅持续拉动观众回归影院,也为电影市场恢复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满江红》能够在 " 群雄逐鹿 " 的春节档中成功出圈,也让背后的核心出品方欢喜传媒再次站到了台前。
对于欢喜传媒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回报率极高的优质项目,也是公司高质量稳定且高效输出的内容布局能力的一次集中体现。
近年来,电影市场的增长逻辑逐渐从流量驱动转变为内容驱动为主,优质内容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欢喜传媒正是洞悉到这一市场变化,在内容输出时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和需求,不断为市场带来极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精品佳作。
以《满江红》为例,该影片显示出与春节档更高的适配度。首先,影片的故事设置、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情抓住了年轻群体的观影需求。同时,影片中的喜剧要素也巧妙冲撞了故事的肃杀感,使情感自然流淌且层层递进,增强电影的观赏性,激发出观众的强烈共鸣,满足了更多元群体的喜好。
事实上,《满江红》的 " 出圈 " 已有迹可循。在此之前,欢喜传媒就已推出了《后来的我们》、《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家乡》等众多出圈作品,公司的内容生产能力已获得市场的反复验证,成为名副其实的 " 爆款制造机 "。
而在优质内容呈现稳定产出的背后,亦离不开欢喜传媒独有的"导演合伙人制"。
目前,欢喜传媒拥有宁浩、王家卫、徐峥、陈可辛、张艺谋等 7 位股东导演和众多签约导演,不同导演间的风格差异和年龄层次形成优势互补,叠加名导效应,为公司精品内容的稳定输出提供了更大保障。此外,欢喜传媒也非常关注新锐导演的成长和签约,强化票房黑马捕捉能力,积极探索出更多业务增长的可能性。
伴随消费与供给两端的持续回升,叠加暑期档的高观影需求,后续国内电影市场有望展现出更强的复苏弹性。
在强调优质内容的全新阶段,欢喜传媒的内容生产能力已持续获得验证,公司独有的导演合伙人制则更令其拥有爆款制造能力的可持续性,从公司手握大量现有完成和储备影片来看,未来公司业绩有望随着下半年的陆续排片上映而持续释放。
目前,欢喜传媒有大量已经完成的电影和网剧项目亟待上映,覆盖喜剧、亲情、剧情等多个品类。
其中,由苏亮编剧并执导,黄渤、万茜、闫妮主演的电影《学爸》将于 8 月 18 日全国上映,该片探讨了现代社会的亲情关系与个体成长,颇受观众期待,具有较高的票房潜力;由宁浩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红毯先生》也将于年内上映,该片讲述了香港过气明星与内地大导演合作而引发的啼笑皆非的故事,后续亦有望为欢喜传媒带来业绩爆发性增长机会。
此外,公司已有多部制作完成的精品新作,包括由陈可辛执导,胡歌及郝蕾等主演的《独自 · 上场》;陈大明执导,张涵予主演的《以父亲之名》;江志强监制,许诚毅导演的《梁祝绮缘》;顾长卫执导,葛优及王俊凯主演的《刺猬》;王小帅监制的《上山》;李阳执导,张若昀及钟楚曦主演的《从 21 世纪安全撤离》;张国立执导及编剧,周冬雨主演的《朝云暮雨》等也已制作完成,其中有多部 10-20 亿票房潜力的优质影片,将在未来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持续注入新动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后续多部优质影片陆续定档上映,叠加影视板块的复苏逻辑不断被确认,欢喜传媒的利润增速将进一步得到驱动。
截至 2023 年 7 月 10 日收盘,欢喜传媒报收于 1.16 港元,上涨 2.65%,此次公司收益的大幅增长或成为推动公司股价上涨的新动力。展望后续,持续增强的优质内容储备正逐渐抬高欢喜传媒的成长天花板,无论公司的业绩还是股价,都有望呈现长期向好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