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可以在视频网站看了,宝宝我们一起来看吧!
我早有准备,7月22日去打卡上海儿童博物馆,可以做一个纸杯太空电梯哦!
据说在100多年前,“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参观埃菲尔铁塔时,灵光闪现,有了最早的“太空电梯”设想。可惜100多年过去了,人类建造的最高建筑从300多米的埃菲尔铁塔“长”到了828米的哈利法塔。
但是,最近的太空轨道距离地面超过200千米(比如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离地400千米)。人类现在的技术能力,相当于在普通层高的住房空间里,只能造一个标准颗粒积木块这么高的建筑。
想要稳稳地造出来,我的颗粒积木不够多吧?
这些朴实的问题直接点出了太空电梯建造的两个核心问题:结构和材料。
我们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个自带“吸力”的“大磁铁”,靠近地球的万物都会被拉向地面。同时,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到了约36000千米处降为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球同步轨道”的位置。这里适合建造庞大的空间站。
但是,这36000千米将近地球直径的3倍。它要是造成电梯塔,地球都觉得自己会被压垮。于是抛开高楼这样的造型设计,科学家们有了新思路,一些太空电梯的新方案就诞生了,比如我们在《流浪地球2》电影中看到的这种设计:
细长的①是太空电梯,⑤是行星发动机
在《流浪地球2》中看起来很像建筑工地的垂直升降机,它的基础功能也与我们常见的电梯无异。电影中为了看起来更炫酷,开始阶段还用了火箭发动机。但科学家们认为,真正的太空电梯可以只用太阳能发电等更加环保的能源。
位于赤道地区,是太空电梯的起点,巨大的基座要固定住所有缆绳。
距离地表9万公里,在尾端设置配重,使其与地球自转同步稳定。
首先,人类没有造出适合做缆索的材料。目前最合适的碳纳米管还在初级研究阶段,长度只能达到米级。另外,90000千米实在太高了,中途会有很多复杂的情况要考虑,比如太空垃圾和宇宙辐射造成的意外等等。
发射带有缆索的配重到太空,再将缆索抛回地球和基座连接固定;
或者,它还有其他的结构设计,小朋友们可以想象起来哦。
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维持太空电梯受拉结构的主体结构伸直,并通过高轨道的配重物保持平衡。其系统重心位于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球海拔约 35786 千米。整体轴线指向地心,选址赤道,是为了使得轴线保持垂直(节选自:电影《流浪地球》世界观)。
在科学家眼里,地球是一个保持匀速自传的“链球运动员”,给它一个叫“配重”的大球,栓上90000千米长的“缆索”当链子,地球引力就是拉住链球不飞出去的那双“看不见的手”。我们只要在“缆索”上需要的位置(这个系统的重心处)造出空间站。理论上,太空电梯就完成了。
按照这个原理,生活中也是有不少相似的应用装置的。比如,我们去游乐园玩,经常会看到一类叫“飓风飞椅”的装置。
电机开动后,主轴(有的设计成一个像伞盖一样的圆盘)快速旋转起来,人会感觉自己被甩出去,并且越飞越高。如果不是安全需要,理论上可以飞到和地面齐平的样子,并且一直转下去。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家里收集一下材料,就可以“造”一个用“太空电梯”模拟装置出来给宝宝玩呢?
感兴趣的小朋友们可以来上海儿童博物馆参加“太空电梯”活动(7月22日科学小讲堂),让我们一起探索太空电梯的原理吧!扫码可参加活动(7月18日/19日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