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赵疃英雄的村庄

频道:恐怖电影 日期: 来源

赵疃村,陌生的地名。但说起“地雷战”相信人们都熟知,赵疃村就是当年地雷战的主战场。日前,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个小村庄。

深冬的胶东大地,似东北的初春,地里的小麦在蓬勃生长,耐寒的绿化植物仍在焕发着生机。赵疃村位于山东省海阳市的西部,隶属行村镇。尚未进村,村南侧的小高地上,一个硕大的地雷雕塑映入眼帘,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电影《地雷战》中的“镇妖石”。赵疃村,民风纯朴,街道整洁,一派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的气象。在村中随意地与老乡交流,他们都会讲起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军队要参与,民兵也是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力量。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枪支,而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就成了民兵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赵疃村位于山区,满山遍野都是石头,打造石雷用不尽、使不完。没有炸药,他们土法上马,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制方法,再用石碾碾成炸药,制成地雷,赵疃村变成了“石雷加工厂”。村头的那道石碾,现在已成为了珍贵的文物。当年的赵疃村是日寇行村据点和夼里、孙家夼据点的咽喉,赵疃村民兵掌握鬼子扫荡规律后,利用有利地形,在村里村外大摆地雷阵。贯穿小村的东西大街是雷区遗址,自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这一雷区共埋爆地雷四十多颗,致敌死伤五十多人。

狡猾的敌人吃过苦头后,便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遇见“踏雷”他们就用石灰在其周围撒个圈,以防接触;遇见了“绊雷”,就远远地用铁钩子勾出来。为了防止敌人排雷,民兵们又研究出“子母连环雷”,敌人起出母雷,子雷跟着爆炸;敌人捉老百姓在前面踏雷,他们就研究出“拉雷”,把群众让过去,专炸鬼子的大队人马;敌人无规律地走,他们就用“飞雷”实施“飞行爆炸”。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地雷品种由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梅花雷、头发丝雷、丁字雷、水雷、标语雷等三十多种。当时在群众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的鬼子开了花。”那时,赵疃村与文山后、小滩是开展地雷战最活跃的村庄,是胶东军区有名的“特等模范爆炸村”。民兵队长赵守福还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

走在赵疃村的街道上,那座座留有弹痕的院墙和扇扇磨平了棱角的门板,向我倾诉着当年战争的残酷,仰望着村东松山上那座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碑文“地雷战精神永存”的雄伟纪念碑,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不见鬼子不挂弦儿”犹响耳畔。地雷已成为了文物,地雷战已成为了历史。然而,被外敌欺负的教训不能忘,居安思危的弦永远不能松。

关键词: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