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祖国各条战线上的耕耘者总是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追寻父辈足迹的过程中开启了自己的奋斗人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读懂了父辈对理想、对事业的坚持。
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之际,知乎推出“奋斗者 正青春”专题,邀请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分享他们与父辈的故事。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是由父辈们的青春铸就,时至今日,奋斗的青春依然是无数青年的追求。
在知乎上回答“生活中的哪些时刻你读懂了父辈的坚持?”的提问时,中国能建一位普通员工回复了一个关于“三代人的‘接力赛’,三代人的‘光明梦’”的故事。
作者的祖父在1953年10月从朝鲜战场回到祖国怀抱,成为桂林文化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一年后被安置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工程局(现中国能建广西工程局),并先后在昭平电站、桂林第二火电厂和大化水电站从事物资供应等管理工作。
作者形容祖父,“我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戎马倥偬的冲刺拼杀,到百米地下厂房的满身油污,爷爷深藏功与名,扎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驰而不息发光发热。”
作者的父亲也立志成为追逐光明的人。“1987年,意气风发的父亲走出校门,风尘仆仆来到岩滩水电站,接过爷爷的‘接力棒’,开启了第二代水电人的‘长跑’。”
2016年,作者大学毕业,如愿成为第三代水电人,他说自己“以‘光明使者’的身份点亮一盏明灯,为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送去光和热。这一时刻我真正读懂了父辈们的坚持。”
与在祖国的大西南建设水电的历程相似的是,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也来自于老一辈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80多岁的刘晓波老人在1964年1月14日提取了我国第一桶浓缩铀,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苏联专家已经撤走了,但失去了苏联专家的指导不等于中国就发展不了核工业。刘晓波与同事们发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拼搏奉献、勇于攀登的精神,自力更生完成了我国第一桶浓缩铀的提取。
这样的故事在老一辈核工业建设者中还有很多,如80多岁的刘菀平老人当年轻伤不下火线,八个多月带伤参加工作;已年近九旬的潘其富老人,是四零四厂“34-32英雄集体”的一员,曾在我国第一座反应堆事故的抢修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四零四厂老一辈创业者赵柏树,当年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理想,毅然踏上了扎根戈壁荒漠、默默奉献的征途。
当源源不断的电力开始从大西南的山峡深谷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输送,当始于西北戈壁的中国核工业从零起步不断发展壮大,老一辈建设者的青丝早已变成白发。而在看不见尘土的另一片天地,同样有着传承的故事。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心副主任王飞宁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从事写作工作,家里到处都是书。童年的记忆中,妈妈经常在桌前写作,我就在她旁边玩,把一摞摞的书从书架上抱下来,用书给自己堆一个圆形的“小城堡”,我坐在书圈里,觉得自己是公主是国王,然后随手看各种各样的书和画册。”
王飞宁的母亲是作家顾保孜,著有《红镜头》《毛泽东最后7年风雨路》《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等名作。母亲对王飞宁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为王飞宁提供了一个饱读诗书的成长环境,更是引导她把阅读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最终也让她从事了一份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想起来,妈妈从来没说过希望我和她一样也从事文字工作,只是因为家里确实书多,妈妈喜欢给我讲故事,我就也喜欢给别人讲故事,上学之后,因为小时候看书多,语文成绩和作文就比较好,大学就选了文科。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看着妈妈怎么把一本本的书给编出来,我就喜欢书,就成了图书编辑。”
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话得以印证,它就是传承的力量。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炳仁·铜品牌创始人朱军岷,讲述了父亲将几近遗失的铜艺恢复并发展壮大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家族遗失了几十年的世代铜艺,我的父亲朱炳仁说他很想要恢复。这不止停留在口头,他付出了实践。当时父亲只有一把铜榔头,那时候没有铜匠,没有产业工人,全是靠自己来做。他独自苦学,从铜字招牌开始,慢慢开启了重振朱府铜雕之路。此后十几年,他将传统铜雕与书画、建筑、壁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的铜艺术体系,让五千年的传统铜艺文化得以传续。”
父亲曾说,“但愿铜即是我,我即是铜”,他对铜艺的执着、钻研,对朱军岷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朱军岷说,“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父亲让我深深佩服与自豪”。上世纪90年代,朱军岷大学毕业,放弃了公职,帮助父亲一起做铜。“父亲是开创性的,我要做的就是把他的事业继承下去,这是很荣幸的事”,朱军岷说,“其实,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它,我对市场开发投入大量精力。如今,朱炳仁·铜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工匠品牌。”
据知乎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于老一辈人的话题,诸如新中国的建设、父母一代的精神生活、建国初期老照片等,在知乎站内一直都有较高的关注度。从一穷二白的艰苦年代走过来的父辈们,以他们对建设新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满腔热情,以吃苦耐劳、永不屈服的顽强意志,书写了永不过时的奋斗精神,这些内容其实很受当代年轻人关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虽然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距离老一辈人奋斗的年代已经有些久远,但是,让火热的青春燃烧起来永远都是年轻人心底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