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川贤治的画为诗歌增加了多重故事线。在跟随诗句不断切换视角的画面中,及川贤治画出了小男孩所处的小镇正在发生的故事。一群孩子拿着蓝色的气球路过小男孩的窗前,那个蓝色的气球在公园里飞走了,越飞越高。电视里播放着火箭发射,接着翻下去,火箭就和气球出现在同一个星球的表面。青山的脚下小镇里人们仍享受着晴天,远远的一片乌云出现。而当大雨瓢泼后,那群拿着气球出门玩耍的孩子也拿着湿漉漉的雨伞回家去。图与文的结合、呼应、延展给这本绘本增加了许多乐趣。而随着诗句不断变得更高、更诗意的视角也让读者的阅读充满了乐趣。
这本绘本乍一看平静细腻,但细细阅读,能感受到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会有的天真的执着。三只动物出于对世界的担心,鼓起勇气去冒险,去”世界的边缘“唤醒太阳”,而实际上,所谓世界的边缘也不过是农场的尽头。困囿于小世界的生命,却关心太阳是否会照常升起,这是一种纯真,也是一种勇气。而在去冒险的途中,三只动物不断去想象他者在做什么梦。这种对世界的无知与自发的担当,对他者的好奇与诗意的提问,不正是儿童本身吗?
这本绘本是吉竹伸介2022年的新作。吉竹伸介向来擅于展现生活中直戳人心的小事,这次他使用了生活中常用的句式“虽然……但是……”来创作。每个跨页是一个人物的生活场景,有的是想要够到电梯按钮,但还没长高的孩子;有的是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渐渐明白什么是美的老人;有的是上班会议毫无进展,但剥出了一颗光滑水煮蛋的年轻上班族。吉竹伸介好像能洞悉人心一样,准确地表现出生活中各种年龄、身份的人心中细微且复杂的状态。
虽说是以“虽然……但是……”的逻辑来创作这本书,中文的译本中却尽量没有让“但是”出现,只使用“虽然”这个词来转折。这样的翻译方式,其中藏有玄机。比如,“我一直在写东西,虽然还没给任何人看过。”“冰箱里还有一盒我最爱的布丁,虽然到处都是坏消息。”都是一件令人开心的小事,转折后,道出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这样的逻辑也让读者读过之后,心中怅然若失,又不至于沮丧透顶。
而这本书的玄机在于,当读者从后向前阅读的时候,一切仍然成立——“虽然还没给任何人看过,我一直在写东西。”“虽然到处都是坏消息,冰箱里还有一盒我最爱的布丁。”——一下子,读者从大无奈中,看到了小小而真实的快乐,而这种快乐,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用憧憬或努力创造的。
这是日本幽默绘本作者喜多村惠的作品,他从一个大象想画一幅能参加展览的画开始,讲述了一个直到结尾才揭开悬念的故事。大象巴勃罗的创作遇到了瓶颈期,他来到大自然寻找灵感。他画了蓝天、草地和大树,然后睡了一觉。在梦中,绵羊拿起画笔,把草地画得“更可口”,松鼠给大树画上了果实,小鸟把天空画成更明亮的蓝色……而大灰狼把画画得十分完美,获得了大家的夸赞。大象睡醒了,他有了灵感。到这里,喜多村惠设置了双重悬念:梦中的狼画了什么?大象巴勃罗又画了什么?
在这个故事中,喜多村惠两次妙用了空间的多重嵌套。第一次是大象巴勃罗的现实空间与他的梦境空间的嵌套;第二次是结尾中,大象巴勃罗的画所展现的空间,与画中画所展现的空间的嵌套。幽默、惊喜与绵长的意味就蕴藏在这两次空间嵌套中。
这是《你好灯塔》作者苏菲·布莱科尔2022年的新作。守护,是苏菲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母题,不论在《你好灯塔》还是《老房子》中都是如此。在《老房子》中,苏菲用叙事长诗的语言,讲述了农场中的老房子里一家14口人的生活。12个孩子和父母一起,料理奶牛、苹果树、田地,用削好的苹果做印章在墙纸上印各色的花朵,弹奏风琴,缝贝壳做的纽扣,并向往从未去过的海边。当孩子都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老房子空下来,渐渐破败,成了动物的居所……时光的流逝下,物非人非,绘本创作者苏菲走进了老房子,用画笔守护这里的往日时光。
在这本绘本中,苏菲依旧采用了她喜爱的构图方式,用建筑物剖面来展现全部空间与其中的生活痕迹,让读者在翻页中不断将某个房间的分镜与整体剖面图对照。阅读这本绘本的时间可以很长,去看每个孩子在做的事,看每个角落的细节,从这个房间走去那个房间。读完后,读者会熟悉这个房子的一切,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
这是一本关于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传记绘本。与其他只讲述传主一生的传记绘本不同,这本绘本从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与他的弟弟迭戈·贾科梅蒂相互扶持的关系入手,讲述了雕塑大师的一生。阿尔贝托在创作出他举世闻名的高大、细长、骨瘦如柴又孤独的雕塑之前,经历了艺术上漫长的探索,以及战争的侵扰,而他的弟弟迭戈总会在他身边协助、支持他。1947年,阿尔贝托开始创作骨瘦如柴、高大的雕像,仿佛是战争废墟中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