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江西赣州的章江上,龙舟在碧波里比拼,岸边绿树成荫。朱海鹏摄(影像中国)图②:广东东莞沙田镇的女子龙舟队队员在赛后击水庆祝。陈国新摄(人民视觉)图③:在湖南永州道县一家幼儿园,孩子们参加趣味“龙舟赛”。蒋克青摄(新华社发)图④:广东东莞沙田镇龙舟锦标赛上,划手们奋力劈波向前。程永强 郑家雄摄影报道图⑤:广东东莞中堂镇的龙舟队,舵手指挥下划手击桨劈浪。郑志波摄(人民视觉)图⑥:贵州铜仁的龙舟游江引来沿岸许多观众围观。胡攀学摄(人民视觉)
端午前后,广东多地都有浓郁的赛龙舟氛围,而实际上,在东莞等地,农历四月以来,一系列围绕龙舟的民俗活动便已次第展开。各村镇的龙舟陆续下水,龙舟鼓响,船上的划手挥桨劈浪,江上的龙舟如箭离弦,岸上的观众呼声四起,追舟的少年一路跟随奔跑欢呼……男女老少,竞相参与,河间岸边,助威如潮。
广东珠三角城市高楼后的河涌里,排坐在龙舟上的划手挥桨击水,额头的汗水滚落飞溅。“今年比赛多,我们村可不能输!”说话的年轻小伙从初中划到了大学,如今已是村里龙舟队的主力队员。
龙舟队老队员义务开设的培训课上,六七岁的“萌娃”训练了姿势技巧后大胆尝试登船,在鼓声指令下举桨、启动、划水……看表情已使出全身的劲儿。“传承龙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岸上妈妈们憋着笑加油,转过脸又一本正经地说。
一上午,沿河两岸围满了密密麻麻的观众。鼓声一响、龙舟一动,赛者观者瞬间形成无形又巨大的凝聚力。看着龙舟赛长大的05后观众袁荣熙说,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运动,更展现了团结拼搏的精神,也让更多年轻人深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起龙是每年龙舟月的开端。之所以“起龙”,是因为旧时的龙舟多为松木制作,为防止龙船腐烂,先辈们赛完龙船后,大都将龙船藏于河涌底泥,待第二年端午节前,才将龙船挖出。这一传统习俗在万江滘联已有约300年历史。
“四月八,龙船兜底挖!”5月26日一大早,伴随围观孩子们清脆的童谣声,万江滘联社区正丫起龙广场,已有40年的松木龙船渐渐被“唤醒”。几名汉子扛着龙头来到起龙点,另外数十名汉子拿着工具迫不及待地下河挖船身。“哟嚯!哟嚯!”他们一起摇松龙船底的泥浆,待船浮上水面,再将船身中的淤泥舀出清洗掉。随着龙船的真面目渐渐展现,现场爆发出阵阵喝彩。
“整个龙舟月,东莞各镇街的社区、村落,会上演精彩纷呈的龙舟盛景,从造龙舟、起龙、扒标、趁景,到吃龙船饭、龙舟说唱……几乎全民参与,整月甚至一月有余都不停歇,这是我们代代传承的乡土民俗。”滘联龙舟队队员谢浩华说。
“扒标”是有组织的龙舟比赛,“趁景”则是友谊赛,不设奖品。扒标、趁景的村庄,岸上还会设流水席,所有观者来客一起品尝龙船饭、龙船饼、端午粽等美食,远亲近邻之间,因为龙舟而变得更加亲切熟络。
岁月变迁,东莞人出门无须再涉水登舟,但每当一年一度的龙船盛景到来,波光粼粼的江河里,龙船饭的鱼虾香气里,水乡儿女对端午的期待、对乡土的依恋、对传承的坚守……种种情怀得以凝结和释放。
这是一个龙舟训练器,有了它,队员们在岸上就能模拟划龙舟时的动作。训练时,队员登上木船,像在龙舟上一样排开坐定。当他们划动船桨,与船桨相连的铁桶就在滑轮作用下被带起,而通过往铁桶内添加不同重量的沙子,可以调整训练强度,实现不同的训练效果。“这种负重训练,主要用于提升队员的臂力和协调能力,帮助队员在下水时发挥得更好。”黄桂林说。
龙舟训练方法上新的同时,龙舟制作技艺也在寻找新舞台。中堂镇制舟业远近闻名,2008年,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冯怀女去世后,其子冯沛朝一边坚持以传统工艺制作龙舟;一边又应市场需求琢磨制作小龙舟工艺品,造型精美别致,受到许多顾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