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长,昆仑桥站4号道岔曲线不良,需要及时处理。”3月1日上午10时,在格尔木电务段电子检修车间监测工区,正在监测设备信息的信号工符婷一边紧盯着屏幕上的道岔曲线,一边通知纳赤台信号工区工长刘清华。有些局促的监测室里,其他7位女职工也在各自的电脑前忙碌,点击鼠标的“咔哒声”此起彼伏。
监测工区主要担负着格尔木电务段管内58个车站所有道岔、轨道电路、信号机等信号设备状况的24小时监测任务,班组16名职工,全是清一色女生,平均年龄只有27岁。就像医生查阅“心电图”,她们通过对电流电压曲线、电源屏参数、融雪加热信息数据的实时调阅分析,筛选出设备不良信息,第一时间通知现场维护人员进行处理,以保证列车安全运行。
半个多小时后,刘清华电话告知,隐患已经处理,符婷再次查阅时,4号道岔曲线已经恢复正常。她点击鼠标,继续监测下一个车站的设备曲线,屏幕上,一张张形状各异的“心电图”不停变换,眼看的同时,她的手下也在不停地对各类数据做记录。
“刚到监测工区时,由于对业务不太熟练,我调阅分析一张图和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要1分多钟,经过长时间学习锻炼,我现在三分钟就可以完成60台设备的信息查看、筛选和记录,监测工作要眼到手到心到,坚决不能抱有侥幸思想。”符婷说。
监测工区按8人实行2班倒,由于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姑娘们充分发挥年轻人思想活络的优势,将16人分成4个小组,在岗的2个小组分站点、分设备、分信息进行监测,对每一轮监测完的信息,她们互换角色,再次进行监测,在相互督促中,让隐患无处“遁形”。
看似简单的信号设备监测,却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为了迅速发现和判断出设备隐患,姑娘们不仅要对现场设备性能、技术参数都烂记于心,而且要根据设备曲线等隐患表象,准确指导现场进行查找处理,为了给自己随时充电,一有闲暇,她们便一遍遍背诵记忆那些枯燥的专业数据,她们的电脑桌上,永远摆放着一本打开的专业书籍。在岗的12个小时里,她们要浏览监测1000多个设备曲线,分析各种数据五百余条,拨打接听电话100多个,每个班下来,她们个个头昏脑涨眼睛模糊,但一坐到电脑前,她们立刻精神焕发目光炯炯,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柔韧,精心呵护着每一趟高原列车的安全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