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集美学村”的百年回响

频道:悬疑电视剧 日期: 来源

不过,除了“集美学校”,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集美学村。这闽海之滨的弦诵之地如何有了“学村”之称?“集美学村”之名又为何能在国内迅速传开,呈鼎沸之势?这要追溯到1923年。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陈嘉庚以2000银圆购得村西一口大海埭,雇工深挖四周泥土填平中央形成一个小洲,又花费近万银圆建造一座木质校舍,这是集美学校的第一幢建筑。1913年秋,在看到集美小学师生迁入木质新校舍上课后,陈嘉庚第五次下南洋。1914年春,小学生增加到158人,校舍拥挤。1914年8月,陈嘉庚又汇回4000余元扩建教室2间、学生宿舍5间,共24间。1916年秋,陈敬贤又在集美小学木质校舍西北隅筹建集美师范、中学校舍——尚勇楼、居仁楼。从1918年起,陈嘉庚又创办了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幼师、女子小学、幼稚园等校。诸多学校,教学楼、教辅及生活配套设施都需要建设。

1919年6月,陈嘉庚从新加坡返里,设立陈嘉庚办事处,亦称校主办事处,管理集美各校和建筑校舍事务。鉴于集美小学、集美师范、集美中学校舍地势低洼,颇多弊端,陈嘉庚便立即规划在“国姓寨”建集美小学校舍,并分别在大社二房山和郭厝社烟墩山等高地上,筹建女师、中学、水产、商业校舍和科学馆。上述诸校舍至1922年先后竣工,是集美学校校舍建设的高潮时期。

1923年2月,当陈嘉庚被选为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总理之时,集美学校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闽、粤、江、浙、湘、鄂之子弟相继奔赴集美求学,甚至周边国家的有志青年亦跋涉接踵而来。同样是1923年,北洋军阀各路军正与留闽的粤军在厦门激战正酣,而集美学校恰在战线之内。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奉、皖三系。皖系李厚基的势力被北伐军打垮之后,福建大半地方被直系孙传芳“援闽”军所占据。本来就不受李厚基节制的臧致平便自称“闽军总司令”,在厦门宣布独立,并率部开往潮州与孙中山的讨贼军合作讨伐陈炯明。北洋军阀各路军与陈炯明留闽的粤军都乘机围攻厦门。

李文华无辜被害事件,激起集美学校师生极大义愤,纷纷抗议军阀的暴行。11月18日,集美学校在厦门教育会为李文华召开了追悼会,叶渊亲致悼词。当时的《集美周刊》还刊出了《李文华事件专号》,师生们纷纷发表诗歌、祭文等文章,声讨军阀祸国殃民,为正义呐喊。

被称为“世外桃源”的集美学校已不再安全,叶渊校长恐战祸蔓延殃及师生,即嘱秘书草拟《以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村请愿书》,分至全国各机关、各军政长官、各名流签字承认,并将派人亲赴福州、漳州、汕头、广州、上海、杭州、南京、北京、保定、天津、洛阳等处请求,倡议划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之村。这是“集美学村”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些电报与函件中,最有分量的当属孙中山先生以广东大本营内政部名义,于1923年10月20日发出的批文,电令闽粤两省省长及统兵长官对集美学校特殊保护。该批文也全文刊载于1923年11月4日的《民国日报》。电文附上《承认集美学校公约》:一、公认集美学校设立地为学村。二、集美学村之四至,北以天马山为界,南尽海,东暨延平故垒及鳌头宫,西抵岑头社及龙王宫。三、学村范围内,不许军队屯驻、毁击及作战。四、有破坏前项规定者,即为吾人公敌,当与众共弃之。

孙中山以广东大本营内政部名义给集美学校的批文,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在厦军阀的侵扰行为,也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教育的重视,反映了其教育救国的初心。随后,校长叶渊又呈请侨务局转呈国务院备案及教育部备案,同时成立集美学村筹备委员会,拟定规程、选任职员,切实执行公约所立章程,为莘莘学子提供安全读书之地。

集美学村委员会规程规定,该会以筹备集美学村使之成为极文明之模范村为宗旨:本会联合学校校友及集美社家长组织之;会长为校主陈嘉庚、陈敬贤兄弟,副会长为集美学校校长叶渊,集美社各房角的长老及学校教职员64人组成委员会。学村委员会设有教育、卫生、建筑、警务、统计、文牍、会计、交际等8股,股长由家长或教职人员担任,诸股长为委员会常委。集美学村委员会在原女子小学校舍设办事处,为协调村、校关系和社区文明建设而工作。

关键词: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