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台剧以黑马之姿横冲直撞,成为仅次于《漫长的季节》的口碑之作,豆瓣达 8.8 分。
一部以奇幻为壳来探讨生死和人心,却轻松治愈、充满关怀的故事。
何为执念?「(执念)是人心的一部分,你们的思念、悲伤、遗憾,人的这些执念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就是被映照出来,被映照出来具象化的生命。」
用单元案件铺展开这些执念是人们都能想到的形式,但案件之奇特、人物之动人、表达之新颖,让它成为了一部出人意料又爱不释手的剧。
如今推理探案题材的剧集基本都是以单元案件的形式贯穿,单个案件的精彩和新颖程度成为触发悬念和吸引观众的基础。
《不良执念清除师》一共 12 集,大概两集一个「执念」,切入点各有侧重,并不常规,富有新意。
比如,第一个案件就讲了一个「露骨」尸体郑立松隐瞒父母自己被职场霸凌的故事。
郑立松在办公室被同事霸凌,同事恶作剧给他下了利尿剂,和他吃的降压药相混合,导致他骑摩托时血压过低发生车祸。但他此前一直告诉父母自己一切都好,报喜不报忧,这次因仍怀揣着不想让父母担心的想法而化身执念,找上了男主角蒲一永,求他帮自己。
而蒲一永也因此开启了帮助化解执念的道路,揭示出一个个执念背后的辛酸和牵挂。
这个执念不来自于真人,而是一具无人认领的尸体背后刺青画里的少女。少女找上蒲一永,求他找到那具尸体,在调查与追踪中,死者林永川孤独又善良的一生被慢慢揭开。
林永川活着时害怕一个人,于是在背后刺青了一幅画,他看似孤僻却十分善良,他经常在办公室待到深夜只为陪伴加班的同事,他经常接济流浪汉并等他们睡着再离开,最后却因被传谣成和流浪汉有关系而被辞退,最终猝死在无人知晓的楼梯间。
这是一个孤独和思念的温暖故事,最终刺青小姐知道了他的样子和名字,在消失不见前给了林永川一个拥抱。
每一个案子暗含一种执念,思念、怨恨、悲伤、嫉妒、遗憾……有因为嫉妒而把孩子关在橱子里导致死亡的人,有弟弟觉得哥哥遇到危险自己没有帮忙而心怀愧疚的人……
在主角团的追踪中,故事的拼图逐渐显形,执念在蒲一永的挽联之中消散,但「人心的力量」却永远令人感动和动容。
单元案件其实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越往后的案件观众就会因为了解故事节奏而越感疲累,也存在早就猜到凶手而悬念不足的问题。但《不良执念清除师》却在最终案件化解后落点到了男主蒲一永身上。
蒲一永在解开执念的同时,执念故事也在启发他的思考。他因睡过头而和父亲、爷爷上了一班出车祸的公交,导致父亲死亡,爷爷昏迷在床,他充满了负罪感。起初他能见到「执念」的时候以为父亲也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12 集末尾他终于在昏迷的梦境中见到了父亲,吐露了自己的负罪感。
父子二人靠在栏杆上,碰杯了之前来不及喝的啤酒。
蒲一永说,「我原本希望你跟他们一样留下执念,那我才看得到你,但后来不想了」。因为他在一众案子中发现了执念的可怕,悲伤、怨恨、嫉妒会把人变得不像自己。
父亲却认为执念随处都在,没有好坏之分,快乐的、好笑的、幸福的都是执念,「我们珍惜都来不及了,怎么会可怕呢」,为这个剧作结:
生活中不仅有坏事,也有好事,执念也是如此,多去留意好的回忆,生活才会充满力量。
导演曾在采访中提到,不良其实并非指「执念」,而是指涉主人公蒲一永是「不良少年」,而对这个「不良少年」的转变和他身边人的刻画,是除了精彩案件情节外,同样让人动容的地方。
如果说「墨」是每一个等待救赎被化解执念的人,那么「笔」「纸」「砚」就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团。
「笔」男主角蒲一永出身书法世家,却是个在班里排名倒数想要去画漫画的中二少年。他和父亲爷爷也一起出了车祸,昏迷两年后醒来,便有了与化为人形的「执念」对话的能力,蒲一永被他们缠上不得不去帮助他们,并通过书法写挽联渡化。
他看似「不良」,实则十分善良温暖。他虽然十分害怕找上门的「执念」们,但没有选择应付或嫌麻烦,而是也会对「执念」嘘寒问暖,关心他们衣服穿的多少,骑车子带着他们去事发地。
「纸」陈楮英是一个热心的新人警察,因查案而和他们卷在了一起。「纸」即证据,承担媒介的功能,如果说蒲一永是在虚幻世界安抚逝者,那陈楮英就是紧扣现实世界中案子的逻辑,进行严谨的调查,并向蒲一永提供线索提供和进行沟通。
「砚」曹光砚则是蒲一永的死对头,是全科满分的医学生,每当他俩碰到时,曹光砚总是会被蒲一永打出的球砸中,要么就是擦身而过时从楼梯上跌下来。
「砚」不仅是指他的名字,更指他们的同学情,以及 cp 情。
故事中没有刻意「麦麸」,主角之间也没设置爱情线,角色之间的交流都是自然产生的,给情感以自由的生长空间。蒲一永和曹光砚从对头到彼此理解,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变化和成长,而非为了有麦麸的情节而扭曲人物和关系。
当然,cp 感还脱离不开两位主演的功劳和经验。蒲一永饰演者曾敬骅曾主演同志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讲述了两个高中男生之间的暧昧情愫被保守的环境打乱的故事。曹光砚饰演者彭千祐更是在《罪梦者》中与许光汉组成 cp,出场戏份不到 10 分钟,却凭借虐感和破碎感让观众嗑生嗑死。
彭千祐的破碎感也让《不良执念清除师》结尾蒲一永坠楼的戏更加动人,曹光砚一遍遍给他进行心脏复苏,靠在他耳边听他还有没有呼吸,给结尾增加了一种悲剧氛围。
同样动人的还有三个人组成的探查小队。三个人阴差阳错聚到一起,从不认识到紧密团结,到为蒲一永揪心和痛哭,最后陈楮英和曹光砚时不时去蒲一永床前探望和讲笑话。具有团队感和归属感的友谊,让《不良执念清除师》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感染魅力。
抛却情节和人物,《不良执念清除师》相比其他剧最大的亮点,其实是它讲述故事的调性,生死之事用奇幻和轻松跳脱的方式包裹,化解了题材的沉重和严肃。
人生困境和生死想讲得痛苦很容易,但想讲得轻松却很难。
国产剧处理死亡题材恰恰缺少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将痛苦的事情剥开在观众眼前,让他们看这就是现实,这种看似歌颂痛苦的叙事只会加重焦虑,而不会提供指引和解决办法。
殡仪题材的《三悦有了新工作》是个显露痛苦的故事,它虽然想在压抑之上释放温情,但却来的很突兀,生死与治愈嫁接的不够顺畅。同样讲述丧葬的《人生大事》虽然时而哭时而笑,但它拉满的节奏似乎要把所有东西都一股脑的塞给观众。更别提《亲爱的小孩》等一些渲染焦虑的都市剧,将生活矛盾都集中在主角身上,在狭窄的视野内无法提供更深刻的道理。
而很多国外影视剧却对死亡持有新的视角。《重启人生》某种程度上和死亡紧密关联,但它却通过人生的重启和喜剧表达了很多对生活和日常的看法,自然流畅,十分治愈。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也是一个将生命最后阶段变为愉快和温暖进行表达的故事,搞笑贯穿始终,而煽情只有一小段。
《不良执念清除师》的跳脱首先来自于它的类型融合,奇幻、惊悚、温情、中二,情绪不断变换,恐怖的探查被搞笑化解,奇幻的挽联中又带有一丝温情,卡通漫画式的转场让它更加具有趣味性。它的悲喜也转换顺畅,悲情不会停留太久,总会有中二的笑话来打破。
而轻松更像是深入到了剧中人物的骨子里。
故事开头蒲一永学不好习,父母却没有打骂,只是让他慢慢寻找自己想要的,母亲鼓励他上大学不为别的,只是觉得大学是一个不经历就后悔的人生阶段。后来公交车出车祸,丈夫去世,儿子和公公昏迷,蒲一永的母亲独自支撑家里两年,她没有抱怨和放弃,反而在儿子醒来后告诉他要继续追寻梦想,没有把自己生活的压力传递给孩子。
同样,曹光砚家境也不好,和父亲寄住在一个婆婆家,父亲开小卖摊总是赔钱,但这些都只作为背景出现,而没有体现在主角的行为上,表明他们本身对这一切就持以乐观的心态。
轻松跳脱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愿意去面对苦难并化解的乐观人生态度。这或许是比单纯展示苦难更加高级的一种存在。
「至亲至爱的离世,不是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而是余生漫长的潮湿。」
《不良执念清除师》既做到了以笔墨关怀人生议题,启迪执念的消散与坚持,也超越了执念本身包含的痛苦,到达了更豁达的主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