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天灾,他的星球被宇宙大帝毁灭后,甘愿沦为打手,为其服务。他没有任何人性的本能与情感的动机,就像个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如此反派,只会使战斗变得索然无味。而本片的宇宙大帝,他的行动逻辑更加简单粗暴,只是因为自己饥饿,所以要吞噬星球。
2022年初,孩之宝和派拉蒙不甘舍弃这一潜力巨大的IP,宣布推出三部新片,《变形金刚7》只是该计划的首部作品,结果在2023年上映后,仍不尽如人意。根据目前国内和北美票房成绩以及即将上映的竞争影片如《闪电侠》等,可预估该片最终票房在5-6亿美元区间。根据其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进行推算,《变形金刚7》想要回本,恐怕很难。
而且导演迈克尔·贝从第一部开始,就为“变形金刚系列”确立了“重视效、轻故事,重场面、轻人物,重商业,轻逻辑”的创作风格。虽然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受到影评人的广泛批评,但在当时这种类型的机甲大片在大银幕上出现,提供给观众的是新鲜的感官刺激,因此也受到粉丝的追捧。可是随着电影工业的进化以及玩具的可替代性产品层出不穷,那些曾经让“变形金刚”电影取胜的特质就变得泛滥而平庸,被观众抛弃也是自然而然的。
这种“借鉴”,等于孩之宝和派拉蒙在招供:他们意图引进更多大片元素来掩盖自身创作的无能。但观众的审美阈值已经拔高,在各类可替换的视效大片中,故事愉悦度成了观众择片的重要标准。而《变形金刚7》的一成不变,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或许这是商业电影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种“必然”饱含危机,是以损耗IP价值为代价所做的一场豪赌。更不用说,像《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这些题材、风格迥异,但艺术、商业都取得上佳成绩的经典之作,这些年几乎再也看不到了。
回到“变形金刚”,作为一个曾经取得辉煌成绩的IP,它意图创造电影宇宙的决心本无可厚非,背后也自有它的商业逻辑,只是若一味遵循既有叙事模式而不思进取,止步于对市场狭隘的想象而忽略观众真正的诉求,恐怕电影宇宙还未建成,IP就会先行陨落。